專家稱 為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 也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
昨日從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古窯群考古發掘現場獲悉,經過近2個月緊張挖掘,古窯群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陶瓷專家劉成基認為,該處為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
址群范圍較大 遺物豐富
余里窯窯址地處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水口山尾陲,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八十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做過小規模的發掘。去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同意,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目前,發掘探方四個,探溝1條,揭示龍窯遺跡4座,出土大批窯具和瓷器標本。從考古發現情況看,余里古窯址群分布范圍較大,現已發現有作坊遺跡。遺址中還有大量廢棄堆積瓷碎片和匣缽,出土大量青釉瓷器殘件,種類有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十余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燒造制作流程等附屬建筑均有遺跡保存,遺物豐富。
填補明時期窯業遺存空白
昨日在三河余里古窯群發掘現場看到,工人與專家仍在仔細發掘。走下其中一處正在挖掘的探方,可見由上往下堆積著密密麻麻的陶瓷碎片以及完整的陶瓷器具。記者拿出其中一個青瓷碗,只見碗面濃翠瑩潤,滋潤而無浮光,碗底內還印有“福”字。劉成基介紹,余里窯屬浙江龍泉窯系,產品燒成采用南方地區流行的龍窯,用匣缽裝燒,制瓷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余里古窯群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是廣東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他說,從目前的考古發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燒造歷史悠久。燒制的瓷器精致,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這些產品部分應該是遠銷海外的。
這個發現不僅填補了大埔地區明時期窯業遺存的空白,而且豐富了廣東地區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廣東的陶瓷歷史、探索大埔縣的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明時期大埔制瓷手工業和青釉瓷器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余里窯的生產流程、窯爐技術、燒造工藝等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