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梅州1月11日電 (楊草原 唐林珍 丘徍納)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11日在此間表示,余里古窯群遺址的發掘,改寫了明中期廣東沒有龍泉窯青瓷器出口的歷史。
11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技術總監、研究員孫鍵教授,在廣東省博物館館長魏峻、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及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劉成基等陪同下,結束了對大埔余里古窯群遺址挖掘現場為期2天的考察。
在古窯群遺址挖掘現場,專家們細致考察了分處3個山頭的3處古龍窯遺址和1處古作坊遺址。專家們對遺址中大量的廢棄堆積瓷碎片和匣缽、青釉瓷器殘件及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遺跡保存表示欣喜。
專家們認為,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不但燒造歷史悠久,而且燒制的瓷器精致,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分析,余里古窯群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這些產品部分應該是遠銷海外。
廣東省博物館研究員黃靜表示,龍泉窯是宋代至明中期很重要的外銷產品,以前,很多在海外出土的青瓷標本,被專家認為是浙江或者是福建的產品。通過這次余里古窯群遺址發掘,說明在海外出土的這些標品,有部分是廣大大埔余里產品。
余里窯遺址地處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水口山尾陲,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代龍泉系青瓷窯場,余里古窯遺址上世紀六十年代發現。
八十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對其做過小規模的發掘。201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考古發掘。
梅州大埔縣素有“南國瓷都”美譽,陶瓷生產至今已經有8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青花瓷生產基地之一,以及出口陶瓷的主產地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