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專電】(記者 桂娟 方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古鎮日前發現一座保存完整的瓷窯群,并發掘出大量金、元、明時期的瓷器殘片和窯具殘片。考古專家認為,此次發現為神垕鎮作為鈞瓷原產地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
據了解,這處瓷窯群分布密集,共發現窯爐15座,其中10座保存完整,灰坑108座,澄泥池9座,灰溝3條、墓葬1座,出土大量瓷器殘片和窯具殘片,約數萬枚,其中可復原器物700余件。
此次出土瓷片以白地黑花瓷居多,并有鈞瓷、白瓷、黑瓷等,器形有金代的天藍紅斑鈞瓷盤,元代的素燒白瓷碗,明代的白地黑花罐和白地黑花點彩碗等。白地黑花瓷的紋飾以花草枝葉紋為主,部分器底書有“忍”、“酒”、“福”、“風花雪月”等字,具有磁州窯系的特點。
神垕鎮的此處瓷窯址是在當地項目施工前的考古勘探中發現。2013年8月發掘工作啟動,經過近五個月的科學發掘,已探明的地層有近代、清代、明代和元代,發掘面積達2120平方米。
專家認為,神垕古鎮新發現的瓷窯址年代序列清楚,金、元、明各時期制瓷遺存豐富,發現的十幾座窯爐保存較好,無論是在數量上、窯爐的類型方面,還是在發展的連續性上,在此前的考古發現中均十分罕見,填補了我國陶瓷研究方面的有關空白,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指出,河南是我國古代的制瓷中心,但一直沒有很好的集中展示區,此次在神垕鎮發現窯爐分布密集的瓷窯遺址,為神垕鎮作為鈞瓷原產地和北方瓷都提供了有力見證和科學依據。
據了解,當地文物部門正在研究對發掘現場的保護性覆蓋方案,其他保護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神垕古鎮位于河南省中部,是鈞瓷文化發祥地,其所在的禹州市有“中國鈞瓷之都”之名。神垕早在夏、商時期就有人類居住,自唐代出現鈞瓷以來,逐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陶瓷中心之一。目前,神垕鎮區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各種古寺廟、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