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景德鎮仿古瓷,人們的第一聯想必定是樊家井村。這片靠近景德鎮火車站的彈丸之地,是全國仿古瓷“大路貨”云集之所,以中低檔次的仿品為主,人們在北京的潘家園、西安的八仙庵、長沙的清水塘都能夠尋到它們的蹤影。記者粗略計算了一下,這個不足3000人的村落,卻有著500余家陶瓷作坊和店鋪,平均6個人就擁有一家作坊,數量之多令人咋舌。這些作坊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當地農民自己雇傭工人開的作坊,一部分是當地農民把房屋出租給外來老板開的作坊。

樊家井的瓷器店面分類比較清晰,仿各個時期和品種的店鋪往往是獨立的,如仿元明青花的店鋪、仿清代琺瑯彩的店鋪、仿民國粉彩的店鋪等等,這些店鋪和作坊往往雇傭技術熟練的工人。仿古瓷店鋪的分工細化既便于掌握技術和大量生產,且有利產品仿制更到位,還可以避免產品過于接近影響銷售。作坊在生產上也是分工明確,有些作坊專門生產白胎,有些作坊加工青花等釉下彩瓷,有些作坊加工粉彩等釉上彩瓷,這樣劃分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樊家井并不大的生產空間。
除了上述的生產和銷售窗口,樊家井還擁有幾十家特殊的店鋪,即“做舊”加工店,它們是構成樊家井仿古瓷完整產業鏈中必可少的一環;因為未加做舊的仿古瓷永遠只能作為工藝瓷出售,價格亦將大打折扣。這些店鋪由一些做舊修復技術高明的師傅開設,往往是一個人開一家店,比的是各自擁有的技術和絕活,他們將送來的仿古瓷進行后期加工做舊。此外,一些不開店鋪的“自由人”也是樊家井離不了的“能人”,他們是那些水平很高的畫工或寫款師,哪家需要去哪家,收入不菲。

樊家井的中低檔仿古瓷面對的是古玩市場的普通大眾,收藏者很容易識別其真假,可以作為工藝品收藏;即便是那些不懂陶瓷知識的正在入門者,花幾百元的“學費”,損失還不算太大。最容易擾亂市場的是那些仿制逼真、價格高昂的高檔仿古瓷,其危害程度也最大。景德鎮高仿瓷器集中在涼山樹、羅家塢、筲箕塢、蓮花山莊等社區,這些區域聚集著景德鎮水平最高的古瓷仿制藝人。其實古瓷仿制也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這里的很多人最初也是在樊家井起家的。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家里作業,雇用優秀的窯頭、火工、畫師,并且產品采用傳統的柴窯燒造——柴窯固然能夠保證仿制品“到味”,但因其費用高昂、占用空間太大、燒造程序復雜,令很多小作坊“望而卻步”。景德鎮大部分仿古作坊于20世紀90年代初紛紛采用節約空間、費用低廉、干凈易操作的煤氣窯(液化氣窯)燒制瓷器,往往只有那些資金充足、生產高檔仿古瓷器的作坊才會采用柴窯燒造。
樊家井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旦自己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作坊老板就會關閉街面上的店鋪,離開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業。因為有了名氣,他們只用等顧客上門采貨。個中原由,一者是這些老板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同行竊取,二者或許是他們擔心樊家井“大路貨”的招牌影響了自己產品的價位吧。
與古代不同的是,現代瓷器的上釉(上)等工藝不同程度地借助了一些機械手段,所以釉層的薄厚、燒制出來的釉色與古代差別很大。
他們把工業化工原料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用氫氟酸、草酸、高錳酸鉀、機油、瀝青等作為去瓷器表面光澤的輔助材料,用泥土加膠糊于器表器里,將它裝扮成出土器物。店主和伙計們不僅在光天化日之下為自己店里的瓷器做“手腳”,同時還承接客戶送來的仿古瓷器做舊“加工”。在這條街上,隨處可見墻上用石灰水和毛筆寫的“為瓷器做舊”、“接老底”等招攬廣告,并且地址、門牌和電話號碼明示不諱,生意很是紅火。
雖然手工繪畫工藝與以前一樣,但筆力和氣韻還是很容易看出差別的。
與樊家井“大路貨”有明顯區別的中級仿瓷,大多集中在涼山樹、羅家塢、筲箕塢、蓮花山莊等地區。在這些高仿隊伍里,很多高仿大師都是從樊家井多年磨煉出來的,他們的產品得到市場認可,便會關閉街面上的店鋪,離開樊家井在自己家中作業。主要原因是擔心自己的技術被同行竊取,更擔心樊家井“大路貨”影響了自己的品牌和價位。當他們積聚了雄厚的資金后,便專業研究古代瓷器的工藝和燒制方法,他們雇用優秀的拉坯師傅、畫師、窯頭和火工,采用傳統的柴窯燒造。因為柴窯仿制品“到味”遠勝過氣窯無數倍,費用高昂、占用空間太大、燒造程序復雜,令很多小作坊望窯興嘆。

古代的瓷器全部都是用木材燒制,現在景德鎮的瓷窯大都采用煤氣或者天然氣燒制瓷器,瓷器進出窯和瓷器在窯里的擺放方式也與古代完全不同。
真正的景德鎮高仿瓷的生產在哪里呢?我對樊家井、南河兩岸的湖田、南山下、柳家灣、楓源、東河上游瑤里鎮、曹家坂、內窯村、外窯村、栗樹灘、方家山、窯嶺、王家塢、寺前、江家下、象鼻山、風坑、南泊等地進行了數十天考察和訪問。調查得知,景德鎮近年來生產的高仿瓷大致分為三類:一類為頂級高仿二類為精品高仿瓷,三類為普通高仿瓷。大拍賣公司、高級古玩經紀人需要頂級高仿品;古玩商倒騰給收藏家或收藏機構的屬于精品高仿瓷;博物館和一些文物展覽機構需要的就屬于普通高仿瓷。這三類高仿瓷的制作成本和售價有很大差別。尤其前兩類,有巨大的風險,一旦有問題就不是退回去那么簡單。

2005年以后一些拍賣公司所拍的天價元青花和一些明清官窯瓷,有幾件是真正到代的精品呢?景德鎮的高仿真的有這么厲害嗎?帶著這些疑問,我想搞清楚景德鎮真正的地下高仿工廠所使用的原料是從哪里來的,這些高仿原料是使用景德鎮本地所產原料嗎?中低仿品瓷器,制瓷原料就根本無法和元、明、清時所用的原料掛上勾。1980年代景德鎮年開采瓷土35萬噸,到2007年只開采8.8萬噸。大批瓷土礦和以瓷土礦為主要生產原料的企業破產、倒閉,與瓷土配套的加工、制造型瓷廠普遍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現在景德鎮制瓷原料主要靠廣東、湖南、廣西以及江西境內來供應,景德鎮其實就是個有名無實、原料枯竭的“瓷都”。

南石山村的仿古藝人們開始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生產。
景德鎮行內的朋友告訴我,你去東河上游瑤里鎮和高嶺村就知道了。高嶺村因盛產優質的高嶺土而聞名世界。本想在這里尋找燒“高仿山窯(很隱蔽的仿燒青花瓷器的柴窯)”的地方,但一連在周邊的山區暗訪了幾天,傳說中的“山窯”好像并不存在,但聽說有人在里面偷著開采高嶺土,不定期由景德鎮高仿瓷廠來收購。在離高嶺村不遠的瑤里,我發現一些古礦遺址上遺留的尾礦被人運走了,在隱蔽難行的山林中搬運走尾礦不是件容易的事,只有作高仿的人才肯花大代價。
經當地“內行人”介紹,我在李家坳探訪了幾個地下高仿元瓷的“基地”,這些高仿瓷從原料選擇到泥料加工完全采用傳統工藝,并用“柴燒窯”,燒出的瓷器釉面潤度、氣泡特征、青花暈散、器底修足做舊后的特征跟老器非常接近,有人說他的有些高仿瓷是很難辨認真假的,對眼力稍差的藏家,這話一點不為過。

為迅速去除新釉的光澤,仿制陶俑需作舊處理,以化學試劑氫氟酸去光,再用堿中和,這個配方和步驟如果做不好,釉面的光澤就會顯得“怯”和“生澀”。
聽行內人傳言,景德鎮周邊山里有高手組建的高仿柴窯,不但采用瑤里老坑礦的老瓷石、老釉果以及高嶺村的老礦土,而且完全按照古法制作坯體,畫工都由大師來完成,燒窯師傅更是精挑細選。但“線人”明確告訴我,即便是你找到了,也未必能進得去,這些都是由境外的“隱秘機構”長年“包窯”,只為境外服務,瓷器出口到國外后,聘請頂級高手進行做舊,然后專找有錢的機構或老板下手高價回流國內。據說他們對古陶瓷研究專家和收藏家也是一級防范,即便是拍賣公司“收貨”的把關師,也要有景德鎮行內的“神秘線人”介紹,才能一睹“廬山真面目”。
高仿瓷器制作出來才是剛剛拉開序幕,根據高仿的程度流入各自的渠道來賺取高額的利潤才是高仿瓷器的最終目的。如前幾年流行的海外回流瓷,一些黑心大拍公司將定制的高仿瓷器,經過精心的作舊和偽裝,悄悄運到海外,經過一番運作,有了國外的合法身份后再“買”回來,串通某些權威“鑒定專家”,共同“設局”和“挖坑”,編織一個海外征集的傳奇故事。再讓媒體參與炒作,最終引誘實力企業家或收藏機構鉆進他們布下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