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印度、埃及三個文物輸出大國中,中國幾乎擁有盜墓者在全球古墓中需要的所有東西。
確切統計表明,在全球47個國家的218個博物館中,中國文物就有163萬件,而這個數字僅僅是全世界所有私人收藏量的十分之一。在中國的所有流失文物中,盜墓的獲得比例極大。

盜墓產業鏈(插圖:陳禹、卜洪權)
盜墓這個行當,發展到今天這種大工業般產業化的規模,文化卻如當年威虎山上的土匪,仍流行著道兒上的語言和稱謂。
掌眼、支鍋、腿子、下苦——這些古怪的名詞,是一個盜墓基礎產業鏈條中的人員稱謂和基本建制。
一次盜墓活動的全班人馬統稱為:一鍋兒。
鍋子里級別最高的是:掌眼,又被稱為大哥。大哥是這鍋人馬的靈魂,不僅具有找尋古墓的本領,也有著鑒別文物的能力。他們既可以是提供古墓線索的合作者,也可以是提出買斷該坑出土文物的初級收購商,還可能同時兼任支鍋。
支鍋,是每一次盜掘活動的老板,也被圈兒里稱做小老板。盜墓前期投入的資金、設備,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資都由他來籌措。他們的投入是有風險的,挖出的文物如果沒有被掌眼或投資人買斷,只有全部自行處理。
下苦(干活的),是產業鏈中最底層的,收入也最為低廉。
腿子,是盜墓活動中的技術工人,成熟與經驗使他們大多成為老板的親信。老板不在現場時,腿子有著絕對的權威。
腿子與下苦們,通常是清一色的農民,信息、知識和社會關系的不對等,使他們很難逾越這條看不見底的溝壑。
盜墓的活兒很苦也很危險。炸出的豎井里充滿硝煙,性急的人會當天下去, 結果是沒有一個能活著上來,即使戴上防毒面具也不行。

漢王侯級墓葬盜墓現場演繹圖
所以,爆炸之后必須做好偽裝。
第二天再去現場時要帶上繩子和頭燈,十幾米深的豎井,黑洞洞的只能容一個人上下。
在豎井中央開鑿斜井時,起初人就像墜在懸崖上的石子,沒處抓沒處拽的。
打進斜井后,人又變成打洞的老鼠,上下伸展不開。大多數墓坑里會彌漫著臭(腐)氣,讓人頭暈目眩。
盜墓一般選在秋冬兩季的農閑時節,一是這時候地里人少,干活(盜墓)不容易被發現;二是天寒地凍地氣小,爆炸后人在井下不易出危險。
通常,盜一個墓需要兩到三個民工和一至兩個技工,時間是三到五天。炸和挖最少需要兩天,而取貨就在一夜之間。

清東陵
先進的定位儀器和爆炸手段提供了快捷的方法,卻無法完全取代人力,所以,腿子和下苦一時半會兒還不會失業。
支鍋的活兒得有章法。沒有鍋,你就是有糧也吃不到嘴里,所以,支鍋人首先得有錢。
找線索是支鍋人的首要任務,有了確切目標后,要請掌眼幫助驗收,然后馬不停蹄地選好技工和民工。
選中的人既要安全可靠,又要干活穩妥,還得懂得道兒上的規矩。所以,只能去道兒上找。
價錢也至關重要,大墓有大墓的價錢,小墓有小墓的行市,清代墓與漢代墓肯定不同。還有生坑(沒被盜過的墓)、熟坑(曾經被盜過的墓),吃水(出水)、不吃水等等差異。

洛陽鏟
采買器材和炸藥也是支鍋職責,炸藥是國家明令禁止的違禁品,所以還得去道兒上求。
一單活干完,無論這一坑出貨(文物)還是沒出貨,價值高與低,支鍋都得向合作者支付事先談好的價錢。
如果誰違反了游戲規則,報復性的舉報就會把蓄謀已久的交易,變成一次毀滅性的警察抓小偷游戲。
每年秋冬兩季,數以萬計的農民離開家鄉,加入到中國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盜墓大軍中。
這支遷延了960萬平方公里的隊伍里,有自發盜掘的農民、由老板控制的施工隊性質的松散群體、專業盜墓人、擁有資金的盜墓組織者,十萬之眾的說法絕不是空穴來風。

韓城墓地車馬坑
但是,收入卻遠遠無法達到地下出土文物最終交易額的百分之一。在盜與販之間,橫著一條常人難以逾越的鴻溝,這就是產業鏈上責任分工的原則,同時也是利益分配的原則。
在販賣文物的環節中,中間商是最小的老板,而在連接盜墓的環節上,他們又是最大的老板。
奧妙就在這小與大之間。
為了保證貨源,一般的文物販子(中間商)手里,都控制著幾個施工隊(以腿子為首的盜墓群體),他們有的長期包養掌眼,為自己尋找古墓;有的與一些專業盜墓的支鍋小老板們,保持著穩固的合作關系。
一個被包養的掌眼,月薪可以達到萬元以上;而有經驗的腿子,發現一個墓坑,也就只能得到幾百元或千元。

潘家園古玩市場
不管這些人的錢是多是少,這筆錢都出自中間商老板的腰包。在這種運作模式里,文物販子實際上就是暗地里出錢給盜墓者支鍋的老板。
北京的潘家園和西安的八仙庵,是全國兩個著名的古玩市場,但完成的卻是兩個不同階段的使命。
八仙庵主營地下出土文物初次上市的交易,潘家園則側重三、四級市場的倒手交易。
一手地下文物,無論在誰手上都是一塊燙手的山芋,它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暴露剛剛完成的盜掘。

晉侯墓地出土玉人
所以,文物到手后,支鍋老板最關心的就是盡快找到安全穩妥、又出手大方的買家,這樣才能保證一干人馬的安全。
走私出境是他們慣常的做法,其好處:一是隱秘,二是快捷。
快到何種程度?
據說,盜出文物一小時就能出手;
三天時間,可以通過兩次倒手文物出境;
如果一條龍不倒手,兩天到達境外。
一旦文物出關,盜墓者就可以永遠逍遙法外。

商代重器子龍鼎

福建東海碗礁海域出土的青花瓷
文物出境路線:
一條通過廣州、深圳海關;
另一條是先將出土文物匯集到河南、陜西、甘肅的幾個內陸文物集散地,之后取道香港、臺灣再次集散,運往世界各地。
出關的辦法很多,有個人夾帶、快件郵運、集裝箱夾藏,大批量多品種走私時,還貼上出口藝術品、展覽品的標簽掩人耳目。

夜晚樓蘭文物保護站

海警抓捕水下盜撈者
在盜墓產業鏈上,風險最大的是基層盜墓群體;其次,是最接近盜墓者的初級市場老板,因為他們離犯罪現場和犯罪證據最為接近。
無論是在盜掘還是運輸途中案件被偵破,公安人員順藤摸瓜時,證據鏈條上最先鎖住的就是這部分人群。因此,只有通過頻繁的倒手,才能抹去地下文物身上所攜帶的犯罪印記。
老板們的分工也十分明確,二手市場的老板消息最靈通,他們看家的本事就是眼快、腿快、耳朵靈,所以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盜墓的信息。擁有資金和關系也是他們的優勢。但是,由于背負的風險較大,這一群體的組織結構基本處于松散狀態。
三、四級市場老板大多聚集在北京、上海、廣州這些大城市,他們不是有著文物報關的本領,就是有著更深的背景和能力。
文物倒手到這個階段,身上攜帶的盜掘證據鏈已經斷裂,即使留有一點蛛絲馬跡也無礙大局。所以,老板們基本上已是安全無憂。
造假便成為這一級老板閑暇時的神來之筆。再經過一、兩輪的倒手后,洗白的文物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見到幕后的大老板了。
走到這一級的文物基本不再攜帶風險,擁有它的大老板可以風光地擁有支配權。
一切似乎都漸入佳境,只是文物在這里僅僅成為文物,它所攜帶的學術意義也隨著離開原址而一并消失。

古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