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種瓷器,它的美麗叫人驚嘆,它的名字充滿傳奇,它叫做――哥窯。
歲月的流逝帶走了太多東西,所以當我們得以從那些傳世的古玩身上隱約窺見一星半點的歷史時,那種凝視總是顯得特別珍貴。在流傳至今的宋代瓷器中,哥窯的瓷器大概要算是引起人們最多遐想的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歷代宮廷收藏哥窯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內外的,已知有記載的,總數也不過300件左右,以至于個別哥窯瓷器破損的殘片也被視為至寶,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哥窯圓洗底部的破損殘片。哥窯瓷器之名貴,由此可見一斑。
哥窯名稱之謎
迄今為止,五大名窯之中已經發現了汝、官、鈞、定、四處官窯窯址,但哥窯的窯址具體在什么地方,至今還沒有確切定論。而關于哥窯名稱的來歷,也有兩種不同的說法。這也給哥窯的瓷器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哥窯之名,在宋代文獻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記》中始有哥窯的說法。清人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解釋說:“哥窯,宋處州龍泉縣人,章氏兄弟均善冶瓷業,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窯,其胎質細,堅,體重,多裂紋,即開片也。”這就是說,南宋處州龍泉縣(今屬浙江?。┯姓滦招值軅z以燒瓷為業,哥哥章生一燒的瓷器以胎細質堅、斷裂開片為特色,因而被命名為哥窯。而弟弟燒制的瓷器叫“弟窯”,也叫龍泉窯。1956年以來在龍泉縣的考古發掘,即發現了黑胎青釉、細絲片紋的龍泉青瓷。但人們對這一說法卻仍有懷疑,因為傳世的宋代哥窯,琢器造型多仿青銅器,儼然為宮廷用瓷樣式,按理應該出自官窯;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窯顯然只是民間私窯。
另一種說法是,哥窯是南宋皇帝在偏安江南時,仿造其皇兄建造官窯的形制,在江南建立了南宋官窯,因為是學著哥哥的樣子建造的窯,所以被叫做“哥哥窯”。明代曹昭的《格古要論》中記載道:“哥哥窯,舊哥哥窯出,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今亦少有”。意思是說哥哥窯的瓷器,是南宋哥哥窯生產出來的,器物青色的釉面上開有濃淡不一的紋片,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今天已經很少見到了。史料記載,宋高宗曾“襲故京遺制,設窯于內修司、造青器,”宋高宗仿照哥哥的制瓷風格燒造御用瓷器,民間就形象地把這種具有汴京官窯風格的窯稱為哥哥窯。
古樸自然的裂紋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五大名窯的瓷器各有特點,而哥窯瓷器的主要特點是釉面布滿裂紋,這種由細小裂紋所形成的片文大小有別,裂紋顏色的深淺也不一致。由于器形的不同和釉料收縮區域的不一樣,在器物上造成了外觀效果的差異,紋片的交錯呈現各種不同的形狀,較粗疏的黑色裂紋和細密的黃色裂紋交錯,呈現深淺顏色層次的碎紋,叫做“金絲鐵線”。哥窯開片總的特點是:平整緊密,片文裂開成上緊下寬狀;黑色紋片中有時閃藍色。
宋代的瓷器流傳到今天,由于胎體和釉面多次經歷熱脹冷縮,往往都會在瓷器表面出現裂紋。而哥窯瓷器上的裂紋,卻在剛燒制好時就已經出現了。當時的人們采取了特殊的工藝,使燒制好的哥窯瓷器在冷卻的過程中自然形成獨特的裂紋。傳說最初的哥窯是沒有裂紋的,有一次,燒制瓷器的工匠們發生爭執,一怒之下,有人將還沒有完全冷卻的瓷窯打破了,使冷空氣提前進入了窯內,因此這一窯的瓷器上便出現了裂紋。人們發現,有裂紋的瓷器看上去別具一格,十分美觀,于是開始刻意地燒制有裂紋的瓷器,美麗的裂紋也就逐漸成為了哥窯的象征。瓷器上的裂紋與底色形成色澤上的對比,深淺相近、條塊分明,非常自然貼切。一件器物的周身布滿這種裂紋,好像隆冬江河中的冰裂變化萬千,在藝術上別具一種古樸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