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打碎哥窯”一事成了焦點。據親自參與發掘這些宋代瓷器的原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季士家先生和南京市博物館一位文物專家稱,故宮稱破損的盤子不是宋代哥窯盤,而是官窯盤,比哥窯價值更高。
“官哥汝定鈞,一片值千金。”這是學術界對宋代瓷器價值的排名。
故宮為何將受損宋瓷說成哥窯盤而非官窯盤呢?是學術觀點不同,還是有人有意為之?瓷器價值的大小,想來和責任的大小成正比,價值連城,責任自然巨大,這個道理不言自明。但自從宋瓷事發,故宮方面一直吞吞吐吐,公布信息像擠牙膏,先是瓷器破損26天還不主動向上級報告,給人以瞞報之嫌。
此后,又對事故處理也遮遮掩掩,讓大眾看不明白。比如,8月3日故宮博物院對損壞宋代哥窯瓷器員工給予行政記大過處分,卻對處理的依據不講明。故宮方面表示此處理依據故宮博物院《藏品管理規定》第10章“獎勵與懲罰”之第86條。但拒絕公布條款具體內容,稱此為故宮博物院內部管理規定,不便對外。這種做法又平添了遮掩的最新證據。
發生如此巨大的事故,處理卻是如此的輕,自然令人議論紛紛。
國家級博物院,不是過去的宮廷,管理的是全民所有的文物,那么,管理者理應和政府機關一樣,及時發布信息,尤其在發生損壞珍貴文物事件的時候。但從故宮近期發生的幾次事件來看,無論是丟了展品,還是錦旗上寫了錯字,還是將一些宮殿隨意租給人辦會所,處理過程都給人一種“庭院深深,迷霧重重”之感,在危機面前,故宮方面總給人一種想糊弄過去的感覺,而不是公開透明。
在國內,玩拖字妙法處理一些事件是可以暫時糊弄過去的,許多政府部門就慣用這類手法,故宮的管理者雖多飽學之士,但在處理這類事件上卻沒有清高多少,未能免俗。不過,拖瞞之法只能用于一時,如果拖瞞多次,大眾也就再也不相信了,即使以后想說真話,也會被人當成假話,這是非常自然卻非常嚴重的后果。但一些管理者似乎不信那個邪,仍在樂此不疲。
正因為做事不夠光明正大,故宮才將故宮的事當成了管理者內部的事,而不是全天下的事,想用瞞和拖的辦法來應付,結果自然就不大妙。如果事故發生就及時向外界公開,向上級部門上報,公眾的質疑怎么會如此熱烈?其實這類質疑不僅只故宮如此,許多與公共權力粘邊的領域都莫不如此。如果一些管理還想對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深鎖宮中”,恐怕結果就是人心盡失,信任盡失。最終,無論理論上多么有權威的部門和人物,講出話來都不為大眾所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