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那時也有中國人自己把宋代鈞窯名瓷賣到紐約的。1919年,琉璃廠古董商中傳出,張式如手中有件宋鈞窯渣斗,藍色乳光釉,藍中帶紅,幾朵彤云般的海棠紅,好像飄蕩在藍天中的晚霞,光澤十分優雅。它同故宮武英殿古物陳列所陳列的那件宋代鈞窯渣斗一模一樣,可能原來就是一對。張式如在西什庫開了間古玩鋪,同琉璃廠延古齋同名號。有一天,一個手拿小皮鼓、肩挑扁擔的收細軟舊物的打鼓小販,給張式如送來一個很臟的“痰盂”,說是一個太監賣給他的。經過刷洗,那“痰盂”顯露出原來的模樣,竟是一個宋代鈞窯渣斗。經過洽談,張式如花500現大洋買了下來。打鼓的小販拿著這筆錢,回到香河縣老家,置了十畝土地,蓋了三間小房,從此就不再到北京走街串巷了。民國初年,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支持開辦了中國第一家出口文物的私人公司——盧吳公司。盧欽齋駐巴黎,姚叔來駐紐約,上海的吳啟周、北京的祝續齋給他們進貨;還有繆錫華在南京、蘇州、杭州收買古玩,運往上海,再由吳啟周發往巴黎或紐約。姚叔來的英語好,張式如的法語好,他們兩人又都是天主教徒,原來關系就不錯。1919年,姚叔來從紐約回到北京,他聽琉璃廠的同行人說,張式如手里有宋代鈞窯渣斗。張式如拿出來給他看,看過后姚叔來覺得這樣好釉色的鈞窯器只能是皇家才有,這和武英殿擺著的那件就是一對。張式如說,他不賣,自己收藏。不料姚叔來張口給了一萬現大洋。而這個渣斗在北京最多也就賣五六千塊錢。張式如轉眼間就成了富翁。姚叔來攜帶這個宋代鈞窯渣斗回到美國,在紐約拍賣,引來眾多的美國富商、財團和文物收藏家,轟動了全市,成為美國一大新聞。最后成交額是多少,傳說不一,無從考證。但姚叔來在紐約上流社會中出了名,卻是事實。
清末民初北京的一些古玩店鋪就是靠販賣清宮文物而發達起來的。八國聯軍侵華,在慈禧太后西逃的一年多時間里,宮里的文物丟失很多。慈禧太后回鑾京城后,要下旨查抄全城。親信慶小山奏請以收購代查抄,獲恩準,便在隆福寺設收購站,讓管家常惠川在那里當差。內務府總管文索看準這個時機,出資9000兩銀子,在琉璃廠開設延清堂,請丁濟謙當掌柜,把常惠川的收購生意拉到這邊來,合伙做官窯瓷器生意。
由此可見,民國初期古董瓷器市場十分混亂:本來應由政府部門專門接管的故宮珍貴瓷器,通過明押暗賣,大量流失到社會上;很多不應出口的國寶級瓷器,被以各種方式運到國外,而且賣給外國人時往往價格很低;流散到社會上的歷代精品瓷器,成為仿古瓷的直接仿制樣本,客觀上助長了造假之風;古董商真偽兼營,市場上魚龍混雜……
民國仿古瓷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歷史時期,在這樣特殊的收藏、流通背景下,被大量生產而流布于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