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市場為何一味追求高仿的現象,馮先生的同事曹女士認為:“即使釉做好了,比白粉還賺錢。不過釉料是由很多東西配在一起,做這個事需要能力和腦力。并且以前景德鎮的師傅的絕門技術只傳兒子,不傳女兒,后來建十大國營瓷廠,才開始教徒弟。”
仿古瓷發展流變
千年瓷都的歷史,使景德鎮成為一個對手工業十分迷戀甚至崇拜的城市。景德鎮從明代洪武二年開始設立御窯,因朝廷將全國各地制瓷能工巧匠派駐景德鎮,研究最頂級、最富挑戰的工藝。從那時開始,景德鎮御窯廠生產仿制國內其他名窯的任何產品,都不在話下,景德鎮人還善于學習各個窯口的優勢,并使之進步和成長。仿龍泉窯的青瓷,演變景德鎮的豆青釉;仿鈞窯的瓷器,演變為他們的窯變和顏色釉……
解放初期,景德鎮陶瓷研究所(后來的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借助東德技術,挖掘出祭紅等顏色釉的傳統配方,加之很多藝人的回歸,仿制了一大批失傳已久的古瓷,不少仿康熙和乾隆官窯的瓷器質量極高。這些瓷器都由景德鎮陶瓷館收藏。
1954年之后,景德鎮藝術瓷廠在大批老藝人的參與下,仿制過大批古瓷,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為仿乾隆重工粉彩瓷,其中大部分產品由國家收購,按工藝瓷出售;還有一部分由香港中藝公司購買,流向海外。自此,景德鎮陶瓷仿古水平聲名鵲起。這時期的仿古瓷很多不一定都落“××年制”的當朝款,不少都注上了“××瓷廠”的標志。
文革結束后,一批國有瓷廠興起,20世紀70年代末,一些名家藝人開始重新仿制古瓷,但水平不高,直到1985年才有了變化。鑒于當時國際市場對仿古瓷的青睞,這一年,景德鎮陶瓷館的黃云鵬(現景德鎮佳洋陶瓷有限公司老總,下簡稱佳洋)、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的羅學正和景德鎮陶瓷學院的幾位專家聚在一起,決定跟東風瓷廠美術研究所合作,建立古陶瓷廠。
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之余,利用掌握的技術和鑒定知識,從胎釉、造型、發色全面模仿,仿燒出一批水平很高的宋影青、元青花、永宣青花。這個過程大概持續了1年的時間,銷路很好,價格也不菲。值得一提的是,這批瓷器在當時都是按照工藝瓷出售,發貨清單上均注明“仿古”。
當時很多文物商販訂貨以后,便將這些仿古瓷進行做舊處理冒充真品,混同當時發掘出土的古瓷一同銷售,陶瓷市場秩序一下被擾亂了。這是專家們萬萬沒有預料到的結果,他們原本想發掘古陶瓷的技術精髓,卻被商販利用以假充真,于是黃、羅等人決定不再做了,古陶瓷廠也隨之解散。
原來古陶瓷廠的工人在生產實踐中掌握了不少仿燒的技術與經驗,回家后他們繼續仿制古瓷,并將仿制技術傳播開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建國后景德鎮的十大瓷廠紛紛倒閉后,瓷廠遺留下來的約10萬員工(社會上也有30萬員工一說),開始紛紛自立門戶,以原始的手工業者的形式,進入陶瓷產業結構的不同版塊,其中仿古瓷版塊聚集了一部分高精尖人才。加上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研究所、來自世界各地的陶瓷愛好者,共同組成了各具所長的人才支持,仿古瓷個體作坊如雨后春筍般在景德鎮扎根并擴散開來。
黃云鵬1993年創辦的佳洋,員工近百余人,除生產仿古瓷外,藝術瓷、名家名作、實用瓷(包括日本的茶道具、料理具)以及禮品瓷等也同時生產。因與博物館關系不錯,常與博物館合作生產仿制產品。不久前與故宮(微博)博物院合作生產慈禧年間的大雅齋瓷器,共23款,每款限量60只。銷售渠道有工廠展廳、網站,駐京直銷處于2005年底開張。
問及當地人完全按照古法流程制作瓷器的地方,他們不約而同會提及一個叫黃國軍的人。作為玉嶺陶瓷山莊創辦人,他在離高嶺土不遠的地方,買下一座山,從2007年初,實現傳統流程的全面復原,進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江西省政府、省文化廳授權為“景德鎮傳統青花瓷制作技藝傳承基地”。把樁師傅(燒傳統柴窯的裝窯燒窯師傅)是胡家旺,2008年被市政府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黃國軍在還原古法瓷器的基礎上,還有自己的創新,也有相對成熟的高端消費群,分散在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的藏家不時會來選上一些產品。
無論是個體開發、小作坊運作、私營仿古瓷企業,現景德鎮的仿古產業繼續著千年不斷的仿古模式,并在其中繼往開來推動整個陶瓷產業往縱深和多元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