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件克拉克瓷碗,碗身8開光,分別繪有8只牝鹿。這樣的瓷器在晚明曾大量生產運往美洲、歐洲、中東以及東南亞各地。在英國、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國的沉船也有發現。其中有一艘沉船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德雷克海灣被發現,船上有類似的瓷器,這艘船可能屬于英國的著名探險家Francis Drake。同樣兩只類似的碗在1600年沉沒的西班牙戰艦“圣迭戈”號上也有發現,此外還有1613年沉沒的荷蘭船“白獅”號。盡管此時已經有一定數量的中國瓷器出口到歐洲,它們還是受到格外的珍視,被當作是重要的私人財產。在早期英國,這樣的中國瓷器都會作為貴重財產記錄在案。英國和西班牙海戰期間,1588年在愛爾蘭海域沉沒的一艘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戰艦上,發現有少量的中國瓷器,當然船上使用的大部分都是葡萄牙、西班牙制的陶器。盡管中國瓷器在當時的歐洲受到珍視,這件在西班牙戰艦上發現的青花瓷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民窯瓷器,外壁繪有飛馬圖案。在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收藏有一件內青花,外鐵紅加金彩的嘉靖時期的瓷碗,流傳到德國后被改成了一件高足杯。還有一件瓷碗和這件瓷器一起在1583年從土耳其帶回歐洲,當時有不少瓷器都是通過這一途徑來到歐洲的。關于這些瓷器,還有一種傳說,它們遇到毒藥就會炸裂,在埃及也流傳著這種關于中國瓷器神奇魔力的說法。
這些傳說刺激了歐洲對中國瓷器的模仿,最著名的就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梅第奇家族生產的軟質瓷,關于這種軟質瓷生產的最早記錄是在1575年。嚴格來說這種軟質瓷還不是真正的瓷器,從圖案設計來看,它們受到伊茲尼克陶器的影響要比中國瓷器的影響更大,盡管這種軟質瓷的裝飾也是釉下青花。目前流傳下來的梅第奇軟質瓷只有大約60件,當初生產的時候它們主要是用作實用器而非陳設用器。
17世紀
在17世紀荷蘭的靜物畫中,大量出現中國的青花瓷器,有一些瓷器我們還能找到實物原型。葡萄牙是最早向中國定制特殊樣式瓷器的國家,當然其中有些紋樣景德鎮的工匠可以理解,有些完全不能理解,導致出現張冠李戴的錯誤。無論如何,這些瓷器到達歐洲,都被視為具有異國情調的物品。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景德鎮生產的克拉克瓷碗,主題紋飾是七頭妖怪海德拉,這是歐洲傳說中的怪物,兩旁的飄帶內用拉丁文寫著“對智者而言,沒有什么是新的”,此外所有的紋飾都是典型中國式的。在1638年的一幅荷蘭靜物畫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同樣紋飾的瓷碗。維多利亞阿爾伯特博物館還收藏有一件17世紀早期伊朗的青花陶器仿制品,其中的拉丁文格言被寫錯了。此外在葡萄牙里斯本著名的桑托斯宮天花板上鑲嵌的中國瓷器中,有一件盤子,主題紋樣也是這個設計。所以,我們可以看出當年葡萄牙人定制的這種紋樣的瓷器不僅出口到葡萄牙,還有一些到了荷蘭和中東地區。
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擁有自己的中國瓷器收藏。在這些收藏中,有幾件青花瓶的主題圖案設計來源于當時的西班牙銀幣,有人認為這幾件青花瓶是菲利普二世本人定制的。這一時期,中國出口的大宗瓷器是克拉克瓷,在1600年沉沒于馬尼拉海灣的西班牙大帆船“圣迭戈”號上打撈上來500余件克拉克瓷器,這些瓷器本來是要運往墨西哥的。葡萄牙船只在當時經常被劫持到歐洲其他地方,船貨進行拍賣,獲利極其豐厚,這就刺激了荷蘭和英國加入對華貿易。這一階段,普通的青花瓷器占據了船貨的很大一部分。1602年荷蘭人劫持了一艘葡萄牙商船,然后在米德堡進行了拍賣,船上裝載了大量的克拉克瓷器,極大地刺激了荷蘭人對中國瓷器的渴望。從1604-1657年,荷蘭進口了300萬件中國瓷器。在英國的地方史資料中,個人財產清單里經常會列有中國瓷器。
早期的貿易瓷器定制瓷數量很少,尤其是紋章瓷,紋樣設計大多來自于當時的繪畫或者印刷品,從歐洲帶到景德鎮,交給中國陶瓷工匠生產。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件葡萄牙海軍主帥Almeida在1570年駐扎在澳門時定制的紋章瓷盤,同樣的盤子還有幾件。該圖案設計來源可能是陶瓷器、玻璃器,甚至可能是皮革或者金屬器。還有一件青花紋章瓷方瓶,器型是模仿歐洲的玻璃器,用來裝酒,還有小一點,用來裝油。在荷蘭的繪畫中可以看到這種青花方瓶,在荷蘭也曾出土過類似的玻璃方瓶。我前面講過的繪有IHS字母的瓷器,這里還有一件青花大罐,是為澳門的葡萄牙耶穌會圣保羅大學定燒的瓷器,上面除了繪有IHS字樣還有圣保羅的名字縮寫S和P。圖案設計來源可能與16、17世紀歐洲的紡織品有關。此外還有源自中東的圖案設計,在一件17世紀早期的青花蓋罐上,開光內繪有波斯射手的形象,盡管主題紋樣是波斯人,開光之外以及蓋子上卻是繪制的中國人形象。這樣的圖案在中東地區的紡織品和細密畫上可以看到。英國瑪麗女王二世也曾擁有過一件類似的罐子。作為威廉三世的王后,正是她把青花瓷器的風潮從荷蘭帶到了英國。她的瓷器收藏主要集中在倫敦近郊的漢普頓宮。
有一對青花啤酒杯是1635年根據荷蘭人送到中國的木質模型生產的,器型是荷蘭的,但是紋飾完全是典型晚明時期中國的紋飾。這種杯子一般到了歐洲后還會加上金屬蓋子。早期西方還定制了一些很奇怪的東西,一對蓋罐的原型是葡萄牙的彩陶,柄做成耶穌受難的形象,17世紀的牙雕耶穌受難像與這個造型非常接近。同一時期,中國銷往日本的瓷器似乎是專門為日本生產的,在歐洲、中東、東南亞都看不到這類瓷器。除了景德鎮外,生產外銷瓷的窯口還有福建平和漳州窯,產品有青花瓷和彩瓷,銷往東南亞的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日本、荷蘭。漳州窯的瓷器一般胎質比較粗,畫風隨意。這兩件漳州窯的盤子,中心繪有羅盤形象指引船只航向,內壁寫有4個漢字“近悅遠來”。
到了明末,說到外銷瓷會提到一艘著名的沉船--“哈徹”號。從這艘沉船上打撈出23000余件中國瓷器,風格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典型的轉變期風格,另一類是克拉克瓷。這其中還有一些歐洲樣式的瓷器,例如一些小芥末罐和貓型夜燈。明代瓷器大量輸入歐洲,就引發了當地模仿中國瓷器的生產,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蘭的德爾夫特生產的錫釉青花陶,裝飾風格非常中國化。為了達到中國青花瓷器的這種效果,荷蘭的陶工會先在陶胎上涂一層薄薄的釉料,先低溫燒一次,然后再用鈷料繪制圖案,最后罩一層透明釉高溫燒成。在東西方交流互動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雜交的圖案設計,荷蘭生產的德爾夫特陶上繪有中國人的形象,而中國生產的克拉克瓷器邊飾采用歐洲的花卉,人物則是波斯形象。不獨是在荷蘭,當時世界各地都在仿制中國的青花瓷器。伊朗在17世紀仿制的產品,邊線用黑色而不是藍色,這是與中國青花瓷器的區別。德國在17世紀也有仿制。早期英國使用的粗制鉛釉陶幾乎是在100年之內,都轉變成為這種錫釉青花陶。明代的外銷瓷器對歐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6世紀前中國瓷器通過中東地區輾轉到達歐洲,只有國王、王后以及高級別的貴族才能擁有。16世紀早期,葡萄牙人已經開始在中國定制一些瓷器運回歐洲,而不只是被動地接受龍泉和景德鎮的傳統產品。之后則是荷蘭人和英國人運送了大量瓷器到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