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上歷來注重文獻考古與實物考古相結合,古陶瓷考古當然也不能例外。可是,眾所周知,我國記載陶瓷的古文獻寥若晨星,在絕大多數方面都是缺環與空白。所以,如果偶爾能夠發現一點與陶瓷器有關的古文獻資料,那簡直就是幸運中的幸運、寶貝中的寶貝、喜出望外了!作為一個中國古陶瓷研究者,除盡可能地接觸和研究實物外,多年來我也一直致力于在中國古文獻資料中追尋古陶瓷的蹤跡。幸運的是,已在一些文本文獻和繪畫文獻如《金瓶梅》、《韓熙載夜宴圖》、宋徽宗《聽琴圖》中有所發現,并已寫成文章陸續發表,引起了學界的一些注意。
中國歷代的繪畫文獻,不僅是極其珍貴的文物藝術品,而且也是極其珍貴的物像文獻資料,對于歷史考古具有十分獨特的重要意義。尤其是那些圖中繪有陶瓷器的,是古代藝術家們于不經意間為我們記錄下來的古陶瓷物像資料,它對于我們今天的古陶瓷研究來說極其珍貴,然而長期以來卻未能引起應有的重視。
筆者以前在對中國歷代繪畫文獻的檢視中曾經發現,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徽宗趙佶的畫作《文會圖》,其中在人物生活的場景中繪有許多瓷器??墒怯捎诋敃r所見到的那件印刷品圖像極小,看不清楚,該圖實物原件又遠藏于臺北,無法檢閱,所以只好暫時作罷。所幸的是,去年一個偶然的機會購到了一本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故宮文物》月刊第79期,上面不僅彩色印制有這幅《文會圖》,而且還將其放大和局部放大作刊物的封面、封二和首頁,不僅印得很大而且非常清晰。我用放大鏡細加檢視,結果越看越激動、越看越震驚——這幅北宋徽宗皇帝手繪的大尺幅名畫中,竟然繪入了145件生活用瓷器!在這些瓷器中,不僅有許多件定窯白瓷而且還有若干件珍罕的“墨定”瓷;更令人震撼不已的是,其中竟然有多達52件的白釉地青花瓷器,這真是太令人吃驚和不可思議了!如果真的如此,天吶,令我們魂牽夢繞、遍尋不到的宋青花它竟然在北宋皇帝的身邊和筆下露面了!
一、關于趙佶與《文會圖》的基本情況
宋徽宗趙佶(1082—1135),為中國北宋朝的倒數第二位皇帝。他政治低能卻才藝絕倫,于書法、繪畫、茶道、器物等多方面均多有創新。書藝方面,他獨創的“瘦金書”前無古人;畫藝方面,堪稱冠絕當世,宋人張澂稱其“兼有顧、陸、曹、吳、荊、關、李、范之長:花竹翎毛,專徐熙、黃荃父子之美;寫江鄉動植物,無不臻妙。”連元代的大書畫家趙孟頫也盛贊其“聰明天縱,其于繪事,尤極神妙:動植之物,無不曲盡其情,非人力所能及”?;B竹樹之外,徽宗的山水、人物畫亦追法唐人,自創新格,儀態萬千,無不繪盡其勝,為后人所追慕。
徽宗還愛好瓷器雅玩,以朝廷之力管理燒造瓷器,力促當世的制瓷業精益求精,推陳出新。著名的汝官窯、鈞官窯、汴京官窯等都是在他主政時期設立并投產燒造的,代表了當時世界制瓷業的最高水平。
《文會圖》,圖高184.4厘米,寬123.9厘米,絹本設色。畫中繪徽宗本人與臣下文士聚會之事,其于臨池竹樹、垂陰楊柳之園林中,筌蹄圍設、茶果備陳之幾案旁,聚文人雅士11人,其中9人圍坐于案,2人站立樹下對談。對案正坐中服素仰思之人,與趙佶另幅自畫《聽琴圖》中之徽宗貌同,因而當為徽宗本人。其右傍坐之人,當為首輔權臣蔡京。此外另繪有侍者7人,其中3人游侍于徽宗及文士左右,4人于主案席外下首另設幾桌、籠屜、爐火處調配茶水羹湯。其于爐火中、桌案上,乃至侍者手中,置、持有若干注壺、臺盞、大盤等茶器具,桌下還放有一白瓷用布包口之經瓶(酒器,即后世所稱之梅瓶)。大案正席旁,徽宗與臣下文士下在思謀妙詞佳構;幾案上及每人面前均整齊有序地擺列著香茶、鮮果、盤盞。圍案之坐具,乃為藤編之筌蹄亦即后世所稱之坐墩。畫中人物眾多,場面宏大,但卻雅而有致,繁而不亂,君臣各謀其思,侍者各司其事,景物器具各有其序,盡現當時徽宗生活之場景。其尺幅之巨、繪藝之精,實乃畫史一神品矣。
此畫之右上角,有徽宗之特押及題“文會圖”并詩一首,詩曰:“儒林華國古今同,吟詠飛毫醒醉中。多士作新知入彀,畫圖尤喜見文雄。”左上角題蔡京和詩一首:“臣京謹依韻和進.明時不與有唐同,八表人歸大道中??尚Ξ斈晔耸?,經綸誰是出群雄。”畫上印記,除清宮八璽俱全外,還有“項墨林鑒賞章”“檇李項氏士家寶玩”“真賞”“耿會侯鑒定書畫之章”“信公珍賞”“公”“都尉耿信公書畫之章”“琴書堂”“丹誠”“宜爾子孫”“珍秘”“槐庭清玩”“阿爾喜普之印”“御賜忠孝堂長白山索氏珍藏”“項元汴印”“墨林秘玩”“項叔子”等印。《石渠寶笈續編》有著錄,畫藏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