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道文化中,有一個不起眼的器具——建水,相較于茶盞、茶壺、分茶器這些茶具來說,建水是一個單看名字不易理解、相對陌生的器物,卻也不是可有可無的。建水是一種盛裝洗茶水、茶渣等廢棄物的茶器,功能相當于茶洗、水盂之類,是干泡臺必備茶器,以保證茶席的清潔干爽,賞心悅目。

唐陸羽《茶經》中對“洗滌茶具后的污水”的茶器稱為“滌方”,為方形器;“收集渣滓”的稱為“滓方”,同樣為方器,廢水、渣滓分別收集,可謂講究至極。晚唐至宋,此種功能的茶器稱為“渣斗”,是由古唾壺演變而來的,也可用于宴席收集魚刺雞骨類食物殘渣,元人筆記曾記載“宋季大族設席,幾案間必用筯瓶、渣斗”。渣斗上部為漏斗狀,束頸,圓腹,自頸起寬扇形折沿,易取拿,用時內容物也較隱蔽,不影響口舌之欲。

陸羽茶器


出土成套晚唐茶器,右中為渣斗
有人說“建水”是日本茶道的器物。日本茶道源于中國,于南宋時輸入。相傳日本江戶時代(清康熙時)有一位茶人終其一生承襲中國明朝瀹茶法,“將為傳宗振祖風,卻堪做個賣茶翁”,一時名聲大振,后人將其所用茶具收集刊印成冊,名曰《賣茶翁茶器圖》。與陸羽茶器相似,賣茶翁茶器有滓盂、建水之分,功能分別為納污、遺芳,皆為收集洗茶水和渣滓的。

日本《賣茶翁茶器圖》中的茶器

其實,如若深挖不難發現,“建”有傾倒之意,瓴為盛水瓶,《史記集解》:“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瓶水,言其向下之勢易也。”《史記·高祖本紀》有“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即成語“高屋建瓴”的出處。由此,茶器中“建水”之意自解,傾倒水的容器。日本茶道源自中國,而“建水”這個名字也無疑是中國出品。

陳氏定窯白釉建水
民國翁輝東《潮州茶經》謂茶洗“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洗茶杯,副洗一以浸沖罐,一以儲茶渣暨杯盤棄水”,建水應是此中副洗之一。建水有無蓋和有蓋兩種,形制以缽盂狀多見,闊腹容水多,口沿稍內斂方便傾倒又不會太過張揚。

陳氏定窯白釉茶洗
有蓋建水為配鏤空蓋子,可通過鏤孔將廢水、殘渣倒入盂內,如此設計使廢水那些不雅觀之物隨時可以改納起來而,使茶席更美觀優雅。因是對茶席的俯視狀態,對建水的感覺自然是在蓋子上下功夫,蓋子上的鏤孔可隨主人心意選擇,是可咸可甜的多類型發揮之處。

不管無蓋缽盂類建水,還是有鏤孔蓋子的建水,其作用都是茶席上收集廢棄物的。茶道是一項優雅的生活藝術,茶人妝容、衣飾都十分講究,取茶、聞茶、倒茶動作都是歲月靜好的閑適,傾倒廢棄物自然也要擺在臺面上,以同樣嫻熟優雅的姿勢完成,后移至茶席一角。

建水,就是這樣默默地在茶席一角侍立,不焦躁,不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