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盜墓重災區。

煙云澗——高仿古青銅器第一村
上世紀九十年代,成都機場和上海海關幾乎同時發現,有人攜帶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銅器想要出關,其中竟然還有一尊與洛陽博物館所藏完全相同的“獸面紋方鼎”。
獸面紋方鼎又叫“洛陽鼎”,是西周早期的作品,國家一級文物。西周方鼎的數量較少,器型往往較小,成對出土,而像洛陽鼎這樣方正高大、紋樣莊重的器物,極其少見,堪稱“國寶”。
這樣的器物,怎會出現在機場、海關?此事引起警方高度注意,并隨之展開行動。
出人意料的是,洛陽博物館的“獸面紋方鼎”好端端的在館內,并未失竊。隨著調查的深入,所有矛頭都指向河南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煙云澗。

中國青銅第一村 煙云澗
煙云澗又叫煙澗村,是洛陽伊川縣葛寨鄉東北部的村子。這村名雖然我們聽著不大熟悉,但在古董文玩界,可是響當當的一號。不僅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屢獲大獎,制造出的青銅仿制品,也讓不少專家學者打了眼。
但當時,煙云澗還不像現在名氣大。經文物販子供認,“獸面紋方鼎”是從煙云澗一個叫方興慶的人手中所得,于是,警方來到方興慶家,沒想到,滿地的青銅器,銅鏡、銅佛、銅鼎……著實把警察嚇了一跳。

煙云澗批量生產青銅器
方興慶說自己是把東西當工藝品賣給對方的,沒想到對方會用來詐騙。最后,方興慶被拘留了6天,放了出來。
此事之后,方興慶將仿古青銅的工藝教給了村里人。如今,煙云澗村中800多戶人家,至少有300多戶從事仿古青銅器加工,從業人員更是達1880余人,年銷售收入在2015年便突破億元大關。

煙云澗生產的青銅器,小到青銅鏡,大到洛陽鼎,品類多樣,應有盡有。除了常見的青銅器型,村中還有人能制作青銅編鐘,更神奇的是,這位制作編鐘的人,是一位僅有初中文憑且不懂音律的師傅。
這位師傅叫方金剛,每年,方師傅都能制作出大小五十多套編鐘,方師傅表示,自己雖然不懂音律,但嚴格按照書籍說明的尺寸,做出的編鐘便能每只音質都不一樣。編鐘的購買者除了一些音樂愛好者,更多的是外國人。
如今,煙云澗也被大家評價為高仿古青銅器第一村。這像極了《古董局中局》中虛構的安陽“鄭別村”——一個聞名全國的青銅造假村。
這些青銅器,流向了哪里?
話又說回來,商品有了,自然就要有市場。
煙云澗是全世界最大的青銅器工藝品集散地,但出了煙云澗,這些仿古器物又去了哪呢?
很多人認為,做仿古青銅器,就是造假,其實,不是這樣的。“仿古”是一門手藝,手藝哪來的真假。
一件仿古青銅器,蓋上戳,就是工藝品,煙云澗的村民認為自己就是生產仿古工藝品的,但對于這些工藝品的去向,他們也不能保證。其中,便難免讓古董販子鉆了空子。
如今,北京潘家園、西安的朱雀路、南京夫子廟等各大古玩市場,可以說有青銅的地方,就有煙云澗的東西。
古玩市場,是古玩愛好者最喜歡去的地方。全國最著名的古玩市場莫過于北京潘家園、琉璃廠。《古董局中局》的男一號,便是在潘家園開了一個小店,以此為生。

北京潘家園古玩市場一角
對于普羅大眾來言,古玩市場是一個相當神秘的所在,很多人都想在這個地方“撿”到“漏”。可“漏”是那么好撿的嗎?這里面不僅有嚴格的規矩,還有一套黑話,新人還是老手,一張嘴對方就知道。
“撿漏”就是大家比較熟知的黑話,與之相對的,是“走寶”,就是把價值幾萬的東西,幾千幾百賣了。形容東西來源的,就有“荒貨”、“鬼貨”、“賊貨”、“水貨”和“新貨”之分。

問別人收藏什么,也不用“收藏”,用“玩”,你玩什么?
再說規矩,古玩市場恐怕也是各類商品交易中唯一個概不退貨的地方。還有,沒事兒不要瞎問價,東西看好嘍再問,在別人買東西時,也別瞎白話,即使你看出東西的真假,這會兒也不是你出來秀的時間。
除此之外,也別瞎裝十三,惹人笑話。
記得“局中局”中,主人公帶手套鑒別一個明代瓷瓶的場景引發了滿屏彈幕吐槽。
戴著手套雖然顯得重視,看著也十分唬人,但是,手套在于瓷器接觸時,容易打滑,反而會增加風險,所以,一般真正的鑒寶人是不會戴手套接觸瓷器的。除非鑒別的是書畫和生坑物件,這是為防止人在接觸書畫、物件時手上的汗液侵蝕或污染物件。
所以,古玩市場水深了去了,不懂,就好好學習。

交易中的古玩市場
如今,全國最著名的古玩市場無外乎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幾家,但其實,在河南也有很多古玩市場。
鄭州古玩城算是規模較大的,但洛陽、開封、商丘、安陽等地,都有規模不一的古玩場所。
盜墓催生了河南的古玩市場
催生古玩市場的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靠拿祖產典賣度日的滿清貴族敗家行為;另一種,則就是因為自古以來屢禁不絕的盜墓活動。
以潘家園為例。潘家園古玩市場過去由于開在晚上,白天人群聚散,如鬼一般來無影去無蹤,所以又被稱為“鬼市”。那么,問題來了,為啥開在晚上呢?簡單來說,因為“要臉”。
清末,很多滿(敗)清(家)貴(子)族由于迷上鴉片,抽到最后,不得不靠販賣家產渡日。可是,又怕賣東西時被人看見,所以,便晚上偷偷的賣。

北京古玩“鬼市”
當然,也不乏由于其他原因靠典賣度日的沒落權貴。后來,中國被迫打開國門后,外國人發現在這種市場上輕而易舉的便能買到“古物”,在各種原因的推波助瀾下,古玩市場的生意便越來越紅火。
但是,這個起源不適用河南地界的古玩市場。
如果說北京、上海等地古玩市場的興起大多是靠清末民初滿清貴族的敗家,那河南地區的古玩市場則得賴于在河南作風猖獗的盜墓。
中國最著名的四大盜墓基地——洛陽、長沙、東陽、淅川,河南占了倆。但河南被盜墓賊光顧的地方,又何止洛陽、淅川兩地。
民國是全國盜墓活動最鼎盛的時期,河南是地下文物第一的大省,自然是盜墓者的最愛。就拿安陽來說,殷墟的主墓區早已不知被歷來的盜墓賊光顧多少遍,后母戊鼎就是在一場盜墓活動中被發現的。

盜洞痕跡
1939年3月,一名叫吳希增的人使用探桿盜墓,在探桿鉆到地下十多米深時,手震了一下,感覺碰到了硬物,將探桿用力提上來一看,發現堅硬的鐵探頭都彎了。這個將鐵探頭都頂彎了的東西便是后母戊鼎。
從晚清到民國,因甲骨的現世,全國各地的盜墓賊、文物販子都將目光盯向安陽。一批又一批的甲骨被人從安陽帶走,于此同時,大量的青銅器也被人帶出安陽。
再說洛陽,據盜墓文化的研究者倪方六調查,“民國年間約有5萬座古墓被盜,盜走的文物達50多萬件。這一時期,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達1000多萬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盜墓出土。”
這些盜墓而來的東西如何銷贓?你都不用動身,自有得到消息的文物販子找上門來。
為了將這些盜墓而得的古董文物盡快脫手,也就催生了當地的古玩市場。漸漸的,由于有源源不斷的“真貨”流入,當地的古玩市場便發展起來了。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嚴禁盜墓,盜墓活動雖然沉寂了一段時間,但卻沒有斷絕。
據倪方六調查表示,20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沉寂了30年的盜墓活動,又開始活躍起來。“據估算,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的20年間,中國大陸至少有30-40萬座大大小小的古墓被盜,以每座墓出土10件文物來算,被盜出的文物便多達三四百萬件,實際數量遠大于此估計。”
就是現在,盜墓活動依然在上演。

警探盜墓案
就在去年,安陽市公安局殷商公安分局在進行殷墟保護區大排查時,在殷都區西郊鄉四盤磨村就發現多處盜洞盜墓活動。
經過線索梳理和排查,于三個月后,終將犯人抓捕歸案。而這一批犯罪團伙,早在2013年便在殷都區西郊鄉四磨盤村周邊作案。
利益催生市場,欲望毀滅文化。
盜墓者抓得住,但人們的欲望控制不住。我想,再價值連城的古物珍寶,也承載不起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