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做人人爽,欧美色在线,一个人的高清视频www,69xxxx女人,啊用力点国产嗯快在线观看,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背景: 閱讀新聞

李建東|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枕銘文的考釋






[日期:2023-01-08] 來源:李建東  作者:李建東 [字體: ]

 內容提要: 本文就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藏的一方,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長方形瓷枕,對其《枕賦》銘文字數、年代以及賦文釋讀等存在的諸多問題,并對國內文博界專家學者對此枕的有關研究成果,進行了一次新的探索和甄別。收集查證了國內外博物館及私人所藏,書有“彰濱逸人制”此款的瓷枕二十九方,進行了評述。

 
圖1-1

圖1-2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珍藏一方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長方形銘文枕(圖1),是目前發現的古瓷枕中,書寫漢字銘文最多的瓷枕,是研究瓷枕文化的重要實物,也是一件古枕之中的國寶級文物。(圖1-1、圖1-2,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一、《枕賦》枕銘文到底有多少字?

   前幾年特意到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參觀了“中國古代陶瓷枕專題陳列室”展出的瓷枕。其目的一來是看看這里珍藏的鶴壁窯瓷枕;二來是看一下銘文最多的瓷枕。筆者看著看著就發現在陳展詞中的數字,與所看到有關書籍上的記載不盡相同,實在讓人詫異。為了弄清楚《枕賦》的字數,購買了《夢落華枕一一金代瓷枕藝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8)一書,使筆者對《枕賦》枕銘文的研究,有了一本詳細的權威性的資料。

   查證有關資料和書籍對《枕賦》枕(枕面)銘文,有如下論述: 

   (1)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瓷枕的畫與詩文》陳展詞中,有這樣的話語“至于詩文枕,首推《枕賦》,全篇261字,這是宋人寫的一篇枕史文章”。

   (2)《夢落華枕一一金代藝術瓷枕》書中,吳凌云文《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遼金瓷枕概述》中寫道“這批藏枕中,有一件編號為K111的長方形枕,枕面書《枕賦》一篇,洋洋灑灑全文楷書259字??”(第3頁)

   (3)《磁州窯詩詞》(王興編著,一一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書中寫道:“香港楊永德先生收藏的一方瓷枕上寫有一首《枕賦》,現已捐贈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此賦繼承了漢賦鋪陳夸張的手法,洋洋灑灑,以269字,??”(第6頁);

   (4)《磁州窯畫譜》(任雙合等繪,一一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9)書中,寫道:“磁州窯器物上書寫詩詞曲賦的很多,其中有一元代長方形枕,枕面心中用小楷字體書寫一“枕賦”,全稿二百六十多字”(第234頁);

   (5)《磁州窯文化》(河北磁縣文化教育體育局編著,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12)只摘錄了《枕賦》譯文全篇,未寫明多少字(第85頁);

   (6)《磁州窯瓷枕上的枕賦》(王靜撰文,發表于《收藏家》2015.07期)文中寫道:這篇《枕賦》有266字;

   (7)《磁州窯的漳濱逸人制枕》(王興、王時磊撰文,發表于《收藏家》2009.08期)文中寫道:《枕賦》詩文枕全文266字(第48頁);

   (8)《中國磁州窯》(上/葉喆民主編,一一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12)書中,比較詳細記載了“白地黑花楷書《枕賦》長方形枕:“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存。枕面開光內以楷體書18行,每行15~18字,首行書‘枕賦’2字,末行5字,加邊框線書'漳濱逸人制'5字,共計267字,是目前發現書文字最多的長方形枕”(第180~181頁);

  (9)《中國古代瓷枕初步研究》(作者:趙曉芳,學院授予單位:內蒙古大學,2014年4月20日)論文中舉例寫道:這篇《枕賦》全文259字(第47頁)。

   以上資料對《枕賦》枕字數各執一詞,眾說紛紜,到底有多少字呢?按照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夢落華枕一一金代瓷枕藝術》權威資料,筆者用最笨的分行結繩,再相加的方法得出如下結論(圖2):

19(邊款)

18

17

1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

6

5

4

3

2

1(標題)

5

5

17

15

16

16

16

15

17

16

15

15

15

17

16

16

18

15

2

圖2

《枕賦》枕全篇18行,加邊款19行。賦文加上標題2字和邊款5字,枕面上共計267字。(筆者十分敬佩葉喆民先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他主編的《中國磁州窯》準確無誤地道出了《枕賦》枕全文的字數、行數,但是葉老先生未曾看到枕立面上還書寫有兩個字。而王興先生于2004年和2009年的出版物,其數字前后不一,這說明他沒有認真地研究過此枕,也是根據有關資料撰寫文章的。)如加上枕右立面“官石”兩字(圖3),全枕書寫(不算戳印)銘文共計269字。(有學者認為《枕賦》12行中“簟”字是誤判,應為“吟早”兩字。筆者研究認為:“簟”字并非誤判,而是“簟”字上丟失一個“上”寫,如加上“上”字,那么此《枕賦》枕全文應改為270字。見筆者校正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枕賦》枕譯文之六,是“開北軒下陳蕃之榻,臥南薰(上)簟春之竹。”此句的分析)

(圖3)

 二、《枕賦》枕考釋

1、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枕的基本概況。 

   《枕賦》枕面長42厘米,面寬15.7厘米,髙14.4厘米。枕面與四壁相接出檐,枕面稍微前傾斜。胎質灰白,釉色牙白。此枕共六個面,五面裝飾有圖案。枕面繪長方形五條裝飾框線,第二條和第三條線之間劃折線紋,第五條線框內繪菱花形開光,開光內寫楷書(嚴格地說應該為行楷)《枕賦》開光與邊框之間繪三朵團花和一束蓮花并填充錦地花卉云紋,左側加邊框內書“漳濱逸人制”款。枕前后立面繪菱花形開光,開光中繪折枝白描牡丹花和填黑牡丹花,開光與立面豎線左右絵喇叭錦地花卉紋;左右側立面繪菱光開光紋,紋中繪荷花,另一個繪牡丹花,寫有“官石”兩字,立面四夾角繪一束花并填充細碎花卉紋。枕底部無釉,鈐方形“王氏壽明”窯戳款,字口不太清楚,枕后立面中央上部留有透氣孔一個。

   2、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枕的年代問題。

   關于《枕賦》枕的年代問題上,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說法。一是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定為:北宋晚期;二是經該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請國家權威機構和專家鑒定為:金代;三是國內外博物館、藝術館等機構,以及私人收藏方面的人士認定為:元代。筆者面對眾說不一的年代問題,通過大量資料查找對比考證,一抒個人淺見(見列表,圖4)

有關磁州窯白地黑花“彰濱逸人制”與“王氏壽明”  窯戳瓷枕資料列表

 

序號 

收藏單位

名稱

尺寸(厘米)

枕面題款

枕底面窯戳

年代

名稱不同認定

陳寧寧的資料

 

01 

首都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風塵三俠圖》長方形枕

39.5,寬17,高13.5

方形“王氏壽明”

金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秋胡戲妻圖》

*

0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

白地黑花《唐僧取經圖》長方形枕

42.5,寬17.5,高15

漳濱逸人制

元代

 

*

03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劉殷行孝圖》長方形枕

29,寬16.5,髙13.2

漳濱逸人制

豎式雙欄形,文字不清

元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仙人升天圖》

*

04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李渤馴鹿圖》長方形枕

41.5,寬16.6,高15.6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仙人養鹿圖》

*

05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髙士觀葉圖》長方形枕

29,寬16.4,高13

漳濱逸人制

元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道士觀龜圖》

*

06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朝天子》重頭曲長方形枕

46.7,寬17.7,高15.5

漳濱逸人制

元代

 

*

07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火燒博望坡圖》長方形枕

 

42.7,寬17.3,高16.6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三顧茅廬圖》

*

08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君臣夜談圖》長方形枕

29.5,寬17,高14.5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雪夜訪普圖

*

09

 

磁縣中國磁州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陳摶避詔圖》長方形枕

29.3,寬16.1,高13.2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10

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藏

白地黑花《陳摶避詔圖》長方形枕

37.1,寬15.8,高12.4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

11

磁州窯文化創意園藏

白地黑花《姜太公釣魚圖》長方形枕

42,寬17,高15

漳濱逸人制

 

方形“王氏壽明”

元代

 

陳寧寧認為是《嚴光垂釣圖》

*

12

磁州窯文化創意園藏

白地黑花《下山虎圖》長方形枕

30,寬14.5, 高不詳

漳濱逸人制

 

不詳

元代

 

陳寧寧認為是《虎紋圖》

*

13

磁州窯文化創意園藏

白地黑花《烏江贈馬圖》長方形枕

40,寬18,高12

漳濱逸人制

 

不詳

元代

 

 

 

14

磁州窯藝術館藏

白地黑花《雙雄爭鋒圖》長方形枕

41.1,寬17.4,高14.5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15

磁州窯藝術館藏

白地黑花《呂布怒闖董府圖》長方形枕

41.5,寬17.5,髙16

“漳濱”和“逸人制”

方形“王氏壽明”

元代

 

王興、王時磊認為是《鳳儀亭圖》

 

16

邯鄲私人藏

白地黑花《西廂記故事圖》長方形枕

42,寬18,高14.5

漳濱逸人制

 

方形“王氏壽明”

元代

 

 

*

17

邯鄲私人藏

白地黑花《扇銘詩文》長方形枕

長寬高不詳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

18

邯鄲私人藏

白地黑花《呂洞賓三度城南柳圖》長方形枕

長寬高不詳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陳寧寧認為是《鳳儀亭圖》

*

19

邯鄲私人藏

白地黑花《仙人升天圖》長方形枕

長寬高不詳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

 

 

20

浙江省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張良賣劍圖》長方形枕

42.5,寬16.2,高15

 

漳濱逸人制

 

不詳

 

金至元代

 

 

 

21

不詳(陳萬里收錄于〈陶枕〉一書,朝花美術出版社,1954)

白地黑花庭院人物圖長方形枕

長寬高不詳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無定

 

 

 

 

 

 

 

*

22

 

不詳(曹克家、王書文收錄于〈宋代民間陶瓷紋樣〉一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白地黑花《獅子戲繡球圖》長方形

長寬高不詳

 

 

方形"王氏壽明"

 

 

 

 

宋代

 

 

 

 

 

 

 

 

 

 

 

 

 

23

鶴壁私人藏

圖不詳

 

長寬高不詳,

0.7

漳濱逸人制

不詳

 

元代

 

 

 

24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人物圖長方形枕

長寬高不詳

 

漳濱逸人制

 

不詳

 

 

 

元代

 

 

 

 

 

 

 

25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枕賦》長方形銘文枕

42,面寬15.7,髙14.4

 

 

漳濱逸人制

 

方形"王氏壽明"

 

北宋晚期至金代

 

 

 

 

 

*

26

 

Stephen Junkunc三世收藏

白地黑花開光閑庭拜友圖長方形枕

44.1,寬高不詳

 

“漳濱”和“逸人制”

 

 

"王氏壽明"

底墨書:至正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記謂志論語

金至元代

 

 

 

 

 

27

大英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庭院人物圖長方形枕

42.7,寬高不詳

漳濱逸人制

鐘形“王氏壽明”

 

 

元代

 

 

 

 

 

*

28

大英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鳳儀亭人物圖》長方形枕

 

43.2,寬17.2,髙15.2

 

“漳濱”和“逸人制”

 

方形“王氏壽明”

 

金代

 

 

 

陳寧寧、王興、王時磊認為是《庭院人物圖》

 

 

 

*

29

日本愛知·德川美術館藏

白地黑花《攜琴訪友圖》長方形枕

42,寬16.6,高14

 

漳濱逸人制

 

不詳

 

 

元代

 

 

 

 

*表示耀州窯博物館陳寧寧先生《磁州窯彰濱逸人考論》文章中,查證列舉出二十方“彰濱逸人制”枕(見《磁州窯漳濱逸人考論》文章,發表于《宋元磁州窯與諸窯工藝的相互傳播和影響一一第二屆國際磁州窯論壇論文集》趙學鋒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12.10);陳先生是在王興、王時磊先生《磁州窯的彰濱逸人制枕》文中十八方的基礎之上,(見《磁州窯的漳濱逸人制枕》文章,發表于《收藏家》2009年第8期),又進了一步。筆者在二十方基礎上查證增加至二十九方。

  從以上查閱有關“漳濱逸人”、“王氏壽明”所制作的瓷枕文獻資料看,除白地黑花《獅子戲繡球》長方形枕定為宋代外,還有首都博物館和大英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所藏瓷枕定為金代,浙江省博物館與 Stephen Junkunc三世收藏 的枕定為金至元,大多數都定為元代是比較合理。做學問不能唯書、唯上、唯權威,應該依科學的態度,理性的思維,從器物的時代風格與特征入手來考證,正確判斷出年代來。有時對器物年代風格一時難以定論的,存疑或者爭論,可以說也是一個認知事物、正確對待歷史的態度問題,求證一事物需要一個過程,實事求是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圖5,“彰濱逸人制”,河南鶴壁私人收藏

圖6,白地黑花“懿德傳家”長方枕,磁州窯藝術館收藏

筆者為考證《枕賦》枕的年代問題,近年來,參觀考察了國博、首博、河南博物院、邯鄲博物館、磁州窯藝術館、磁縣博物館、中國磁州窯博物館等,查閱了有關磁州窯瓷枕方面的典籍與資料,通過大量古瓷枕對比分析,歸納出金元時期瓷枕的基本特點為:

   金代制作瓷枕的主要特征,是以釉色豐富,枕形多樣為主風格。一般長度在30厘米,寬25厘米,髙15厘米之內。其枕形以六角形、七棱形、八角形、腰圓形、如意形、元寶形、束腰形、長方形、扇形、方形、虎形、獅形、子母獅座、雙獅座、臥嬰座、臥女形等為主,裝飾工藝以印花、刻花、剔花、劃花、墨彩書畫,有三彩、白地黒花、綠釉、黒釉、褐釉等。裝飾紋樣以花鳥、嬰戲、家禽、魚、兔、水波等紋俱多,文字以單字、多字、詩詞文句常見。枕面多隨枕形繪文武線開光(粗細線),內繪主題紋飾,多數邊繪卷草紋。

   元代制作瓷枕的主要特征,是以長方形白地黑花枕為主流風格。枕體一般長度在29~47厘米,寬約在15~18厘米,髙約在12~17厘米之間。枕面上勾勒出多條邊框線,線框中多用勾席紋、波浪紋、勾曲帶紋、折線紋等紋做裝飾。枕面傾斜四面出檐,枕以六面,五面裝飾菱花形開光紋,內繪主要以歷史典故、山水風光、花鳥魚蟲、詩詞曲賦等紋飾題材。開光與邊框夾角間填滿碎花草紋,枕前后立面通常以前有墨竹、后有折枝牡丹花而相配,還有山水風光、動物、詩文等為裝飾圖案,枕側立面通常以左蓮花右牡丹而居多。筆者在磁州窯藝術館看到一方白地黑花《懿德傳家圖》長方形枕,此枕五面繪人物畫片,如五場大戲同時演出,枕面繪“貴妃出行圖”,枕前立面繪“陶母剪發待賓”,枕后立面繪“疏者下舟”;枕左立面繪“曹娥泣江圖”,枕右立面繪“綠珠墜樓圖”,枕以富貴、賢良、忠義、孝道、貞節為主題,共繪有32個人物,這是一方罕見的磁州窯人物畫瓷枕珍品(圖6)。從瓷器造型風格上來觀察,這一時期人們的欣賞標準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制瓷工藝上以使用刀(竹骨)具的剔劃刻為主流風格的時代,轉向普遍使用毛筆書畫的時代(筆者認為是否與元代蒙古人控制漢人、南人使用刀具有關聯,這一現象有待于進一步考證)。落魄的文人與工匠的自由結合,促進了磁州窯產品的美學價值觀進一步升華,宋代寫意繪畫特別是場景人物畫,運用成瓷上水墨,凸顯出文人畫的格調與世俗風情的嫁接,可以講為元青花的產生做了技藝上的儲備。從這一時期元代磁州窯瓷器發展狀況來分析,大量的作坊和窯場的出現,互相之間的競爭日漸顯現,隨之提升了自家產品強烈的推介意識,常常在各種瓷器上題寫年款和字號(圖7)。如枕面上題寫字號落款,在枕底部鈴有方形、長方形、鐘形等各種形狀的姓氏大名和窯場家號記、造、制窯戳(圖8),這些瓷器標本充分展示了元代瓷器的獨特風貌和時代印記。

圖7

圖8

 詹杭倫先生撰文《國學文物:瓷枕上的賦文研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對《枕賦》枕上的賦文進行校訂,文中指出:“按照元代通行的韻書,《枕賦》的20個韻字是完全符合押韻規則。這也可作為《枕賦》產生于元代的一個旁證。”

   歸納起來,從瓷枕的時代風格特征和賦文中的韻字來考證,筆者認為: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白地黑花《枕賦》長方形銘文枕年代問題,應改為元代。

 

   3、磁州窯白地黑花《枕賦》枕的賦文解讀。

   賦是我國古代的文體之一,班固《兩都賦序》曰:“賦者,古詩之流也”。到漢代形成為一種特定寫作制式,是一種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至元代祝堯作為賦壇大家提出:“古賦者,誠當祖騷而宗漢。”提倡對“騷”去其“諷怨”而留其“情”,對“漢”棄其“堆砌”而存其“則”,強調情、辭、理三者兼具的辭賦創作方法。將《九歌》式、《離騷》式、《橘頌》式糅合在同一篇中不帶“兮”字之句式謂“雜言式”,形成了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結構模式。《枕賦》就產生于元代,與祝堯倡導的賦文之風有關聯,其內容和文筆體現了“以情義為本,以事類為佐” ,“以事形為本,以義正為助”的藝術特色。

圖9   

摘錄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譯《枕賦》全文(圖9)如下:

   枕賦

   有枕如斯,制大庭之形,含太古之素,產/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囗元之全,名混沌之故。/潤瓊徑(瑤)之光渾(輝),屏刺秀(繡)之文具,泥其均而/土丌(其的古字)質,方其樣而枵其腹。出虞舜河濱之/窯,絕不苦窳;滅伯益文武之火,候以遲速。 既/入詩家之手,忻(欣)置讀書之屋。鄙珊瑚富貴/之器,陋琥珀華靡之屬。遠觀者疑(凝)神,狎/玩者奪目。來尺壁(璧)而不易,賈萬金而不/粥。囊以蜀川之錦,櫝以豫章之木。藏之若/授圭,出之如執玉。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開北軒丌(同基)陳蕃之榻,卝(古礦字)南薰簟春之/竹,睡快詩人,涼透仙骨。游黑甜之鄉而神/清,夢黃糧(粱)之境而輿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烯冰雪之窟。凜然皂發之爽,翛然炎?之/蕭。思圓木警學之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古)之物,又豈持(特)不困于煩暑/之酷而已也。

        漳濱逸人制

   筆者參閱有關資料以簡體字釋讀《枕賦》枕內文如下:

  有枕于斯,制大庭之形 ,含太古之素。產/相州之地,中陶人之度。分元(始)之全,名混沌之故。/潤瓊徑(瑤)之光渾(輝),屏刺秀(繡)之文具。泥其鈞而/土丌(其)質,方(仿)其樣而枵丌(其)腹。出虞舜河濱之/,絕不苦窳;滅伯益文武之火,候以遲速。

      既/入詩家之手,忻(欣)置讀書之屋。鄙珊瑚(富)貴/之器,陋琥珀華靡之屬。遠觀者疑神,狎/玩者奪目。來(賚)尺壁(璧)而不易,賈萬金而不/粥(鬻)。囊以蜀川之錦,櫝以豫章之木。藏之若/授圭,出之如執玉。

     是時也,火熾九天,時惟三/伏。開北軒下陳蕃之榻,臥南薰(上)簟春之/竹。睡快詩人,涼透仚(仙)骨。游黑甜之鄉而神/淸,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恍惚廣寒之宮,依/稀冰雪之窟。凜然囗(毫)發之爽,翛(倏)然炎?之/蕭(肅)。思圓木警斈(學)之懃(勤),樂仲尼曲肱之趣。/庶不負大庭太故(古)之物,又豈持(特)不困于煩暑/之酷而已也。

   枕賦篇首書“枕賦”兩字,枕面左側邊框線內書“漳濱逸人制”五字,枕右側立面書有“官石”兩字。

   筆者校正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枕賦》枕譯文:

   一是,“有枕如斯”當依照《枕賦》枕之原文辨識有誤,應改為“有枕于斯”。二是,“分囗元之全,名混沌之故”,其“分”下不應該缺字,從句法來看,“元”字下應缺一“始”字,當補之,上句“分元(始)之全”對應“名混沌之故”就符合原文其意了。三是,“泥其均”當依照原文辨識有誤應改為“泥其鈞”。四是,“鄙珊瑚富貴之器”依照原文是“鄙珊瑚貴之器”,故“鄙珊瑚”下缺一“富”字,應改為“鄙珊瑚(富)貴之器”。五是,“遠觀者疑神”不應該辨識為“遠觀者疑(凝)神”,按原文其“疑神”應是“遠觀者擬是神物”之意。明·張岱《瑯嬛文集》:“非夢非幻,疑鬼疑神”。而非“凝神”也。六是,“開北軒丌(同基)陳蕃之榻,卝(古礦字)南薰簟春之竹”之句,依照原文這里“丌”字寫法與前文句“丌”是不一樣的,這里書寫樣式應為“下”字的草化,改為“下”字就比較符合“開北軒下陳蕃之榻”之意。而另一句“卝”字在這里與“卝南薰簟春之竹”是難解其意,應為“臥”字的草化,應改為“臥南薰簟春之竹”。從句法看判斷“簟”字上缺一“上”字,應補之。“上簟”:《詩·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寢。”又《禮記·喪大記》:“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士以葦席。”又如李白《夏景》詩曰:“竹高人睡覺,水亭野客狂登” 。這里的“下榻”與“上簟”后引申為對賢才和髙士禮遇的代稱。“北軒”泛指書齋。“南薰”泛指宮觀樓殿等,如宋代張先《慶同天》詞曰:“海宇稱慶,復生元圣,風入 南薰 。拜恩遙闕,衣上曉色猶春,望堯云。”從句法上看,“開”對“臥”,“下”對“上”在這里都作為動詞;“北軒”對“南薫”,在這里作為名詞。“開北軒下陳蕃之榻”對“臥南薰上簟春之竹”是對偶句式,這樣就能解其言知其意。七是,“夢黃糧(粱)之境而輿足”當依照原文辨識有誤,應改為“夢黃糧(粱)之境而興足”。八是,“依烯冰雪之窟”當依照原文辨識有誤,應改為“依稀冰雪之窟”。九是,“凜然囗發之爽”,這里的“發”是專指頭上之“髮”也,“發”上其字因瓷脫落殘缺不全,只殘留一筆彎勾,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專家誤認為是個“皂”字,詹杭倫教授、博士生導師在《國學與文物:瓷枕上的賦文研究》一文中破譯為“毛”字,筆者經過考證分析認定為“毫”字,這就是靠科學的思維,不斷分析求證,其"凜然毫發之爽”之句,一步步接近真相的。又“蕭”字為改為“肅”字,《傳》肅,縮也。《禮·月令》季春行冬令,則寒氣時發,草木皆肅。故其句應改為“凜然毫發之爽,翛(倏)然炎?之蕭(肅)”。

  《枕賦》枕符合元代流行的賦體,全賦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寫枕之產地和形制。第二部分寫枕入文人騷客之手視為"若授圭”、“如執玉”的美妙心態。第三部分寫枕之功效與作用,既能消炎蒸三伏之夏,還能安眠美睡,像盧生一樣做一場黃粱美夢而滿足好奇的心愿。又能像錢镠、司馬光和孔子一樣,做一個在苦中取樂,安貧樂道,勵志勤勉的賢良之士。《枕賦》其文以有限的字數,巧妙地構思即由枕之日常寢具,生發出“入、置、鄙、陋、觀、玩,不易,不鬻”的心路場景,還以“蜀川之錦”包裹,以“豫章之木”裝匣,小心翼翼視“若授圭”、“如執玉”之珍藏,可謂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描寫出文人獲枕后置于書齋的心境,生動有趣,妙筆生花,而韻味自出,妙趣橫生。達到了君澤先生所提倡的元賦“誠能體原之心而知其情,味原之行而知其理,則自有感動興起省悟處。”(祝堯《古賦辨體》卷一)“始之以情,終之以禮義。”(卷七)之佳境。

 

   綜上所述, 筆者認為《枕賦》枕的魅力遠不止其賦文本身有多少字的問題,而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出元代瓷枕背后所蘊含著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哲學思想,生發出中國人靈魂深處的馨香美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如元代瓷枕前后立面所繪前有墨竹后有牡丹,枕的左右立面繪左有蓮花右有牡丹。其中不就含孕著中國人“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恃”(《漢書·藝文志》),“清風協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東漢·張衡《東京賦》),“不以富貴妨其道,不以隱約易其心,確乎不拔,浩然自守”(唐·韓愈《省試顏子不貳過論》),“貧不忘儉,富不學奢”(唐·馬周《清崇節儉及制諸王疏》),“窮不忘操,貴不忘道”(唐·皮日休《六箴序》),“夙夜惟寅,直哉惟清”(《書·舜典》),“貴而不顯,華而不炫",“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富貴人前不顯擺,錦衣還鄉夜行走”,自律、內省、清廉、謙謹、樸實之風嗎?“淳厚之化,通于神明也”(三國·吳·薛綜),世俗的教化之風,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用具之中,不能不說是傳遞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是中華文脈源遠流長的根源所在,代古為今,應大力弘揚之。

 

主要參考文獻:

   1、《夢落華枕一一金代瓷枕藝術》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北京遼金城垣博物館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8

   2、《中國磁州窯》(上、下卷)葉喆民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9.12

   3、《宋元磁州窯與諸窯工藝的相互傳播和影響一一第二屆國際磁州窯論壇論文集》趙學鋒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12.10

   4、《磁州窯裝飾題材研究一一第三屆國際磁州窯論壇論文集》趙學鋒主編,河北美術出版社,2015.8

   5、《磁枕精華》安際衡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8 

   6、《磁州窯的漳濱逸人制枕》王興、王時磊文,《收藏家》2009年第8期

   7、《國學與文物:瓷枕上的賦文研究》詹杭倫文,《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8、《磁州窯畫枕上的故事》王興、王時磊編著,文物出版社,2008.6

 

 

 

    作者:李建東

    單位:鶴壁市收藏家協會

      郵箱:hwssrs@126.com

手機:13033890223

 

 

 

收藏 推薦 打印 | 錄入:綠寶石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