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漫步在長長的陶瓷街,眾多的白瓷中,最喜一個觀音像,我癡癡地望著,停下了腳步,屏息凝氣的欣賞,不禁感嘆:難怪德化白瓷能成為貢品,為歷代宮廷所倚重,與它那瓷質地潔凈滋潤,胎骨細柔堅致,色澤溫潤如玉和美妙的胎軸質感分不開的。
再談談那觀音像,細膩的質地和獨特的象牙白展示其觀音靜美柔曼的風韻,慈悲安祥的神態,梳著高高的發警,雙目輕閉,更突顯脫俗的典雅氣質,衣紋流暢灑脫,手握一卷經書,呈舒坐形態,表情傳神,形象逼真,胎骨勻稱堅實,美如脂玉,簡直美到不可方物。真應了那句話"以陶瓷之脆性,表現衣褶之柔軟;以陶瓷之生冷,表現肌膚之溫潤"真是恰到好處。這尊觀音像不僅外形超凡脫俗,而且有著非常美好的寓意。

觀音,古往今來在人們心中是一位善良、普渡眾生的活菩薩。觀音的美是從內到外吸引我,恍然覺得那一抹白只有觀音才能配上,那一抹白更襯觀音的高雅,慈祥中又不失幾分肅穆。至于那美好寓意都是百姓寄托在觀音上的愿望,如多子多福,無病無災,健康長壽......好一尊有內涵的觀音!
這尊觀音像令我贊嘆不已,唯一的遺憾是沒有把它收入褒中,現在陶瓷街拆遷了,也不知道那在我眼前曇花一現的觀音像身在何處,不過一飽眼福,也足矣了,畢竟只有遺憾才方顯其相遇之珍貴,觀音像,我期待與你重縫......

文章作者:蘇宸堉 德化縣第三實驗小學
作為德化人,我很自豪。生活在此,讓我堅信了德化白瓷不僅是積淀了千年歷史與藝術的文化符號,更是一個民族的驕傲!那么為何只有德化才能做出如此精美的白瓷呢?我請教了一生在瓷泥中摸爬滾打的老伯父,他意味深長地說,這還得從一種獨特的"土"說起。
獨特的:土"即為高嶺土,這土可不簡單,因其土含鐵量極低,燒制出來之后才會成為凝脂如玉的白。
脂如玉的白。"除了土質之外當然還少了各位大師的精雕細琢,其中明代瓷圣何朝宗所雕的白瓷作品讓人拍手叫絕!每一件精美的白瓷背后,是一位位以何朝宗為宗師的大師們,用無數個晝夜嘔心瀝血完成的,才成就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一塊泥土本來平平無奇,是大師們的巧手讓它們脫胎換骨,賦予它們文化的氣息,登上大雅之堂......它們便不再是泥土,而是可以令人駐足,靜下心來細細欣賞的藝術品。

陶瓷街,那一抹凝脂如玉的白深深地吸引我、震憾我、驚呆我。
蘇宸堉的作文《那一抹凝脂如玉的白》,已入選《海絲尋夢-泉州市大中小學生征文作品集》,將由泉州市圖書館學會編輯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