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的齊文化博物院是集齊文化博物館、中國足球博物館及其他民間博物館等為一體。形成“園中建館、館中有園、開門見山、面山臨湖、臨淄而建”的建筑格局,成為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的文化聚落。
齊文化博物館收藏中有一個特殊的類別——陶拍,將近400多件,各種不同形制的陶拍數量之多,令人大為驚嘆。

素面陶拍
陶拍是古代制作陶器的用具。北辛文化時期,制陶技術有了改進,由泥塑轉變為泥條盤筑,器表留下了陶拍的紋飾痕跡。陶拍最早為素面、后出現紋樣,其功用為拍打器,使陶器坯胎堅固。

素面陶拍
素面陶拍陶面光潔,雖然沒在陶器上留下紋飾,但在制陶業中是不可缺少的。拍面出現了加固的石塊,拍出的痕跡留下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美感。

乳釘紋陶拍
最早出現在大汶口文化時期,該時期陶器上有堆塑裝飾性的乳釘紋。

乳釘紋陶拍
臨淄地區出土乳釘紋陶拍,多在齊國故城東南,位于淄水西岸的龍貫村,從陶拍的陶質、陶色看,應為商周之物。到了秦漢時期,這種紋飾大量出現。

菱形紋陶拍
菱形紋陶拍其紋樣給人以莊嚴的感覺,拍面紋飾不僅可以修正陶器坯胎,而且起到裝飾作用。

菱形紋陶拍
有些陶器內部也常發現有菱形紋,說明陶工在制作陶器時,菱形紋陶拍起到內部支墊作用,這樣加工出來的陶器不但美觀,而且耐用。

錐刺紋陶拍
錐刺紋陶拍多出于臨淄齊國故城西、澠水兩岸的制陶遺址周圍,其拍扭較為簡單,多為圓柱形。

錐刺紋陶拍
拍面紋飾似用木條、圓管戳出,有的似用刻刀、竹刀雕刻而成。錐刺紋陶拍從龍山文化時期開始出現,至漢代仍然沿用。

葉脈紋陶拍
古人制陶時常在地面鋪設樹葉放置陶坯,葉脈印在陶坯底部形成紋樣,故葉脈紋應是工匠們無意中發現,后又有意識地加工制作。

葉脈紋陶拍
原始先人有對樹脈、葉脈的崇拜,葉脈紋飾繁衍生命的象征。臨淄地區出土瓦當上亦常見葉脈紋,這是一種吉祥的紋樣。

弦紋陶拍
弦紋最早出現在磚瓦或井圈內壁,是人類由洞穴居住到半地穴居住的作證?;蚍Q同心圓陶拍,紋樣似水中投石激起的層層波紋。

弦紋陶拍
弦紋陶拍多出土臨淄故城西邵家圈、西石橋制陶作坊遺址,年代為春秋至漢。

格紋陶拍
這些格紋多壓印在陶盆腹部,橫豎交錯,類似竹簽亂劃,無規律可尋,其藝術手法多用寫實。臨淄地區出現的格紋陶拍,跨越歷史時期最長,從龍山文化時期一直延續到漢代。


布紋陶拍
亦稱麻布紋,最早出現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或龍山文化時期陶器的底部,原始先民制作陶器時,陶器處于半干濕狀態,人們將陶坯放在麻布上晾干,陶器底部就出現了麻布紋飾,后來工匠有意識地應用在制陶中。

繩紋陶拍
臨淄故城制陶作坊周圍出土的帶紋飾陶拍中數量較多的一種,其年代從商周時期一直延續到秦漢,時間跨度較長,可見它是齊國制陶常用的工具之一。

特殊的陶拍
特殊的陶拍在拍扭造型罕有重復,有的似虎形、魚形、青蛙形、怪獸形,有的似花形、耳形、鞋形、船形,有的如鷹擊長空,有的如捕魚網狀。這些特殊陶拍為我們展示了先人豐富的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這些陶拍風格簡率,注重實用,也從側面印證了齊地制陶技術及齊人審美理念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