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縱覽中國陶瓷發展史,青瓷發祥于南方,較成熟的白瓷則自隋代起由北方窯場率先生產。北方青瓷最早燒成于北朝時期河北曲陽、河南的安陽、鞏縣以及山東淄博、曲阜、棗莊至蘇北徐州等地區的相關窯場。唐代則形成了分別以北方邢窯和南方越窯為代表的“南青北白”的陶瓷產業格局,但全國各地區域工藝交流頻繁,除了青瓷白瓷外都形成了裝飾風格多姿多彩、工藝品別繁多的陶瓷產品。
五代以后,不僅北方白瓷迅速傳播到南方,在安徽、江西等地區開枝散葉;北方也吸收借鑒南方青瓷的先進技術,涌現出了高品質、大規模的青瓷生產新基地,自后周世宗柴榮“指天為色”,定燒“天青色”瓷器,耀州地區的黃堡窯場異軍突起,率先把北方青瓷生產引領到一個全新的層次。

左圖:五代 耀州窯青瓷摩羯形水盂 遼寧省博物館藏
1971年遼寧北票水泉M1出土
右圖:五代 耀州窯 青釉提梁倒灌壺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1968年陜西彬縣出土
北宋時期皇室和士大夫階層對青瓷的推崇,民間需求的大量增加,客觀上都刺激了北方地區青瓷窯場的迅速崛起,西北耀州窯場和河南中原地區窯場成為兩大重要區域,到北宋時期都發展到巔峰,交入金元后更進一步輻射擴散。至此,青瓷生產成了北方地區最重要的陶瓷品類之一,窯址密布。
陜西和河南兩大青瓷生產區域的工藝史淵源和關聯,對于唐以后北方青瓷工藝的基本架構和交流傳播的歷史動變等研究方向,有著重要學術價值,遵萬斌老師囑托,集中對宋金時期河南出產的耀州系青瓷進行一次分析研究。


故宮博物院藏 河南耀州系 宋代青釉印花器四例
一、本文的研究對象
本文擬在已有考古成果基礎上,對北宋至金代(公元960年-1234年)的河南各相關窯場的耀州系風格青瓷——即業界沿襲的類型學上,在青釉釉相、造型、裝飾手法和制造工藝等方面大抵類同的產品,主要是耀州窯風格的刻花、印花及素面青瓷等器物遺存,包括原本習慣上歸類為“臨汝類青瓷”等器物,做相對集中的排查和小結,盡可能勾勒出河南地區該類產品的歷史分布狀況,展示其工藝美術細節。并與陜西耀州窯產品做大致的比較分析,探求兩者的工藝史關聯。
北宋初期,河南耀州系青瓷開始出現在中部地區伏牛山一帶的窯場;宋金時期,其燒成品的品質和數量都達到了巔峰;至金末時,燒成品質量逐步下降,但所涉及的窯場幾乎遍布整個河南地區。
二、河南耀州系青瓷的考古歷程和成果
河南地區耀州系青瓷的發現與學術界對汝州地區“汝瓷”的調查研究密不可分。在20世紀30年代,原田玄訥(日本)等人就到臨汝縣進行過調查,采集到的標本中大多數是耀州系青瓷,因此不少國外的學者曾一度認為汝州是北方青瓷即耀州系青瓷的主要產地,至1935-1936年故宮博物院選送清宮舊藏的汝窯、官窯器物,參加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舉辦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后,才初步認識到“汝官瓷”和耀州系青瓷的區別。
50-80年代,故宮博物院陳萬里、馮先銘、葉喆民等人先后對河南中部相關窯場進行了調查,均發現了大量耀州系青瓷標本,并且馮先銘先生首次提出這些為民間燒制的素面或印、刻花青瓷為“臨汝窯”,用以區別專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的天青釉“汝官窯”[1]。
90年代至今,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對省內大多重要窯場進行了考古發掘,更加明確了河南省內耀州系青瓷的燒制時期及分布范圍。
以下就窯址出土、墓葬出土及其他考古發現等情況,分別予以簡要說明。
1.窯址出土
從已有考古調查和發掘資料中可以看到,宋金時期,河南地區燒制耀州系青瓷的窯場眾多,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地區。包括以汝州為中心的中部燒造區(魯山窯、臨汝窯、嚴和店窯、清涼寺窯、鈞臺窯、扒村窯、登封窯、密縣窯等);以新安、宜陽為中心的西部燒造區(新安北冶、廟后和城關窯,宜陽城關、錦屏山窯等);而南陽內鄉大窯店窯場和黃河北岸太行山南麓一帶的當陽峪窯、鶴壁窯場等,是河南地區南、北部較為分散的兼燒耀州系青瓷的窯場,其燒成品的品質、產量均低于河南中西部地區窯場。

宋金時期河南地區耀系青瓷燒制區域圖
2.墓葬出土
目前可查到的墓葬出土的耀州系青瓷有:宋魏王趙頵夫妻合葬墓出土青瓷碗3件[2];密縣五虎廟北宋馮京夫婦合葬墓出土青瓷碗3件、盞2件[3];洛陽安樂出土窖藏瓷器45件,其中16件青瓷[4];山東宋墓出土青瓷碗、盤各一件[5]。

宋金 青釉鬲式爐 三門峽市博物館藏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區宋墓出土
3.其他相關記載(館藏或遺址出土器物)

北宋 青釉印花碗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0年河南省鄭州市服裝總廠出土

北宋 青釉刻花碗 洛陽博物館藏
河南省洛陽四道北磚瓦廠出土


金代 內鄉鄧州窯 青釉碗、青釉蓋碗、青釉印花盤、青釉洗河南省博物院藏
1992年河南省淅川縣丹江水庫沉船出土

金代 青釉刻花罐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化工廠工地M18出土
三、河南地區各窯場耀州系青瓷的生產狀況和特征分析
宋金時期河南中西部是耀州系青瓷主要產區,下面對其中比較典型的窯場加以介紹。
1.魯山窯
魯山窯位于今河南省中部,平頂山市魯山縣梁洼鎮段店村,也稱“段店窯”、“魯山段店窯”。
魯山窯青釉瓷產量較大,且工藝成熟,應為本窯高端產品,主要有碗、盞、盤、盂、洗等制品。按釉色及制作工藝的不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類“汝官窯”的天青色滿釉支燒器[6];另一類是以印、刻花工藝為主的耀州系青瓷。


北宋 青釉印花碗 平頂山博物館藏
魯山窯場燒制的耀州系青瓷,胎質堅實略粗,呈灰褐色或灰白色,釉色勻凈而富有變化,天青、灰青、粉青、豆青、灰白等都有發現,大多開片細密。器物內壁多見印花,有少量刻花的情況,外部多刻劃直線放射紋或弦紋。



北宋 魯山窯 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2.清涼寺窯
清涼寺窯場位于寶豐縣西的大營鎮清涼寺村,地處伏牛山余脈的丘陵之中,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在1987年到2000年間,先后對寶豐清涼寺汝窯遺址進行了六次發掘[7][8],通過采集到的瓷器標本可以看到清涼寺窯場大致分為南北兩大燒造區域:清涼寺村至村西北一帶以燒制天青釉“汝官瓷”為主;村南至韓莊一帶以燒制耀州系青瓷為主。

北宋 清涼寺窯 青釉劃花瓶標本
2015年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

北宋 青釉刻花牡丹紋盤標本
河南考古研究所藏 寶豐清涼寺出土

北宋 青釉凸線紋碗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9年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汝窯遺址出土
清涼寺窯場燒制的耀州系青瓷,燒制時間上略早于“汝官瓷”,多采用支釘或墊餅支燒,胎質緊實多呈灰白或土黃色,釉色以豆青色、青綠色或青灰色為主,有素面、刻劃花和印花三種裝飾手法。其中印花器物居多,纏枝菊紋最為常見,而刻劃花則繼承了唐代的工藝特點,先刻出花卉輪廓,而后蓖劃出花葉脈絡,突出主題。
清涼寺窯耀系青瓷有部分精致的印花器,其紋飾清晰、線條流暢、胎體輕薄,有別于其他河南耀州系窯場常見的胎體厚重紋飾模糊的情況。另外該窯較為特殊的產品有一種淺腹印花碗,碗內有六或十等分的分格,分印折枝花卉,構圖精巧。

北宋 清涼寺窯 青釉印花碗 寶豐汝窯博物館藏
1988年清涼寺汝官窯遺址Ⅰ區出土

北宋 青釉刻鹿紋盆標本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藏
2000年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窯址出土







北宋 清涼寺窯 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3.嚴和店窯
嚴和店窯位于臨汝縣城南12公里左右的蟒川鄉嚴和店村北的丘陵地帶,文物部門在1953年至1989年期間多次對嚴和店窯址進行了考察、發掘。遺存瓷器主要為民間日用的碗、盤、盞、罐、尊、瓶等耀州系青瓷,僅發現少量類“汝官窯”標本。

北宋 嚴和店窯 青釉刻花缽 汝州博物館藏
嚴和店窯場燒制的耀州系青瓷,施釉均勻,器形靈巧。器物胎質薄,質地緊密,多呈灰色,釉色以豆青色為主,深淺略有差異,多采用印、刻花工藝,裝飾圖案豐富多變,寫實性較強,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風格[9],少部分碗的內底花紋中間有“章”、“吳”、“童”等方形銘文。

北宋 嚴和店窯耀系青瓷標本 汝州博物館藏








北宋 嚴和店窯 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4.宜陽窯
宜陽窯東臨洛陽和新安縣南北相連,窯址在宜陽縣城和縣城西李溝的二里廟、三里廟一帶,被分別稱為宜陽城關窯和宜陽錦屏山窯,均為主要燒制耀州系青瓷的窯口。

北宋 宜陽窯 青釉印花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宜陽窯燒制的耀州系青瓷以豆青色釉為主,一般施釉較厚,釉面氣泡較多。器表除去素無紋者外,刻花和印花占多數,還有少量的劃花或刻、劃兼作,以及刻、劃、剔地等技法并施的。在裝飾紋樣中有各類纏枝花卉、分格折枝花卉、海水游魚、細線劃花以及戳印米粒紋等。與周邊窯場所不同的是該窯碗內多滿刻菊瓣紋,器物外壁或器蓋頂也多刻線紋,形成以蓋紐為中心向四周的放射線,簡捷而生動。



北宋 宜陽窯 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5、內鄉窯
內鄉窯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伏牛山南麓的南陽地區,窯址位于內鄉縣城西約25公里的岞曲鄉大窯店村西一帶。
內鄉窯所燒青釉瓷以碗、盤類耀州系印花青瓷為大宗,大部分為凸起的陽紋。裝飾題材常見花卉和水生物紋。北宋早期燒制的青釉碗多為外壁刻蓮瓣紋,之后的印花青釉器則發展為模印兼刻的制作方式,金元時期多為內壁分格開窗印飾花卉,或以水生物紋樣裝飾。


北宋 內鄉窯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內鄉窯青瓷的特點是:施釉厚且多有垂釉,釉色介于禹州、清涼寺窯之間;該窯燒制的青釉碗不同于河南中部地區窯場所采用的寬矮圈足,多為高窄的圈足;印花紋飾也比河南中部窯場的同類產品更為凸起,立體感更強;內鄉窯印花碗外壁沒有常見的刻劃葉筋紋的情況。




北宋 內鄉窯青釉瓷標本 故宮博物院藏
6、新安窯
新安窯是宋元時期的一處大型窯場,目前已經發現的古窯址有二十余座,其中位于畛河支流北岸的北冶、廟后窯,位于縣城西南角的城關窯,是具有代表性的耀州系青瓷窯址。
新安窯耀州系青瓷胎質細膩堅實,多為灰色或灰白色;釉色有天青、豆青、豆綠等,清透明亮,極少垂釉現象。新安窯耀州系青瓷以印花裝飾為主,紋飾多見纏枝菊紋,中心飾團菊紋。個別器物還刻印“吳”、“楊”、“張”等姓氏銘文。另外也有各類花草紋、水波紋、動物紋等等,其中耀州窯獨特的“一束蓮”紋也有采用,可見其與耀州窯有緊密的聯系。


北宋 新安窯青釉瓷標本 網絡數據采集來源
7、鈞臺窯
鈞臺窯場位于禹州城與古鈞臺一帶,東西長約一公里。其中以八卦洞為中心,西至鈞臺,南至馬號門街是主要燒制汝系、耀州系青瓷的生產區域。

北宋 青釉刻花盒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址出土
鈞臺窯耀系青瓷胎色多見黃或灰色,胎質略粗且堅實,燒成溫度較高,釉色主要有天青、豆青等,多微泛黃是其特點。裝飾工藝上多以印花為主,兼有刻、劃工藝,紋飾多為各類植物花卉紋、海水游魚、禽鳥等圖案,器物外部也見刻劃直線紋或柳葉紋等。




北宋 鈞臺窯 青釉標本一組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74年河南省禹州市鈞臺窯址出土
四、河南耀州系青瓷與陜西黃堡窯、陳爐鎮窯青瓷的比較
耀州窯場主要分布于陜西省銅川市轄區的黃堡鎮、陳爐鎮、立地坡、上店村、玉華村及耀縣塔坡等地,尤以黃堡窯為其代表性中心窯場,面積最大,產品工藝、質量和影響力最優,刻花印花青瓷為其標志性產品,素以“巧如范金”著稱。
關于河南耀州系青瓷與耀州窯的關系,大部分學者持兩種觀點:一種是河南耀州系青瓷源自對耀州窯青瓷的仿燒;另一種是“既有早期汝仿耀的方面,又有晚期耀仿汝的方面”[10],筆者更認同第二種觀點,下面具體作以比對說明。
1.器型比較
河南耀州系青瓷多為民間日用器物,涵蓋碗、器蓋、瓶、盤、洗、盞及盞托、盒子、罐、執壺、爐等。
耀州窯青瓷的器型更為多樣,裝飾工藝更加繁復精致,可以分為餐具、茶具、酒具、化妝用具、生活用具、衛生用具、醫藥具、文房具、陳設具、宗教祭祀具等,每一種器物有不同的造型,整體而言,不下千種[11]。
2.紋飾比較
河南耀州系青瓷在發展初期多以素面和簡單的線條紋作為裝飾,北宋早期為其發展期,刻花技藝已經嫻熟,為提高生產效率等,印花青瓷開始出現,并且迅速發展,時間上要早于耀州窯印花青瓷,之后印花工藝趨于成熟,并成為之后河南耀州系青瓷的主要裝飾手法,紋飾上根據題材不同可分為文字類、花卉類、動物類、人物類等,文字類多以單字為主也有“窯司”等詞,均置于碗類器物內心,周邊多為放射性菊瓣紋,再搭配纏枝牡丹、蓮花、海水游魚、螺等,構圖緊湊豐富多彩,后期還采用多種裝飾題材配合使用,或者采取分區裝飾,在碗、盤的器物內壁分為6-10等份,在每份上再飾以花卉紋飾等,裝飾題材異常豐富。
耀州窯青瓷在北宋早期同樣多為素面,少數器物有劃花或剔花裝飾,之后逐步演變為以刻花工藝為主要裝飾手法,紋飾包括菊、蓮、牡丹等花卉圖案,龍、鳳、獅、鴨、魚、瑞獸等動物圖案,印花青瓷也開始出現,至北宋后期印花青瓷的數量已經超過刻花青瓷,圖案上新增了松、梅、竹、蕉、鴛鴦、雁、鶴、云雷紋等,金元時期,印花、刻花仍同時存在,紋飾簡化[12]。




3.胎釉比較
胎質方面:河南耀州系青瓷或許是受到原材料或工藝影響,其胎質稍粗部分有可見雜質,胎色以灰色或灰黃色居多,大多胎體厚重;耀州窯除早期黑胎器物胎質酥松、施化妝土外,之后的胎質均堅實細密,以灰白胎質為主,鼎盛時期胎體薄且精巧,多見二次修足,晚期逐漸變厚。
釉質方面:河南耀州系青瓷色澤光亮清透,玻璃質感較強,多有細密開片,初創期以灰青、青黃(褐)為主,之后以或深或淺的豆青色為主流,然后在此基礎上,豆綠、青綠釉逐步盛行,新的品種如魚肚白、蔥綠等也開始出現;耀州窯早期釉色不穩定,多青中泛黃,鼎盛時期為凝重光潔的橄欖青色,略呈玉質感,被冠以“越器”和“類余姚秘色”之稱,后期釉色發灰,其創燒的月白釉是后期耀州窯青瓷的代表。
4.燒造工藝比較
河南耀州系青瓷窯場和耀州窯場所采用的窯爐基本相同,都是北方地區常見的馬蹄形窯爐,區別在于耀州窯的窯爐通風口較長。河南窯場在后期逐步出現變化,出現了葫蘆形、長方形連體窯等,而耀州窯窯爐的形狀前后沒有明顯變化。
裝燒方式上,河南耀州系青瓷窯場和耀州窯場均采用筒形、漏斗形匣缽裝燒,采用火照來監測爐溫。支墊方式上略有差異,河南耀州系青瓷多采用墊餅墊燒、堆砂墊燒、支釘支燒等;而耀州窯除墊餅、堆砂墊燒外,還有采用泥丸支燒工藝。
從以上的比對中不難發現,二者有著各自獨立又相互交融的關系。河南窯場始燒青瓷的時間不晚于耀州窯場,隋代相州窯、唐代鞏縣窯已經燒制出成熟的早期青瓷器物,但是在唐代經歷了“南青北白”的低迷時期,北宋早期同樣處于一個初創階段,都出現釉色控制不穩,泛黃、范灰,胎質粗糙等特征。根據兩地縣志所記載,宜陽錦屏山窯場在北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設立德應候碑,耀州窯于元豐七年(1084年)建立德應候碑,可見兩者的發展至少是同步的,只是其燒成品各具特色。河南耀州系窯場以生產印花青瓷為主,而耀州窯場以剔、刻花為主。雖然兩者在燒成品的品質上耀州窯場更為出色,但是無論剔、刻花器物或者印花器物的裝飾題材、布局和技法都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應為二者在各自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相互學習交流的原因。
小結:
耀州系青瓷在中國宋代南北兩大青瓷系統中,代表了北方繁縟風格青瓷的最高成就,尤以剔花、刻花和印花工藝冠絕一時。

耀州系青瓷產區示意圖
北宋時期,河南耀州系窯場和耀州窯場都進入了鼎盛時期,兩者燒成品的釉色及裝飾風格相似,但是由于地域和發展方向的不同,兩個窯場的差異逐步擴大。
宋金時期河南地區窯業非常發達,大部分窯場都開始燒制耀州系青瓷。由于河南地處耀州窯系與磁州窯系的中間地帶,黃河以北的部分窯場受到定窯、磁州窯的影響主要燒制磁州窯系產品,兼燒耀州系青瓷,產量占比也很小;黃河以南的河南中西部窯場以燒制耀州系青瓷為主,兼燒磁州窯系產品,窯場密度相對較大,技術傳播也十分密切,可以隨市場需求而及時調整所產瓷器的品種。元代之后中西部的青瓷窯場多注重釉質與釉色的控制與提高,逐步轉燒乳濁厚釉的鈞釉瓷。
而地處陜西地區宋元時期的耀州窯場,一直以生產青瓷為主。從出土地來看,以遼墓居多,并且遼墓的等級較高,多為身份顯赫的契丹貴族墓,大部分的器物輸出應該是通過皇室間饋贈、供御以及榷場貿易這些渠道,可見北方契丹人對耀州窯青瓷的認可。至宋末金初,遼境鮮見耀州窯青瓷,而耀州附近的關中地區以及西北部出土了大量的耀州窯青瓷,比如藍田呂氏家族墓群出土了大批耀州窯青瓷,彬縣洪龍河窖藏一次就出土了五十余件耀州窯青瓷,表明此階段耀州窯的銷售區域轉移至窯場周邊地區,并且山東、長江中下游地區也發現了大量耀州窯青瓷,還通過山東和浙江沿海的港口遠銷海外,這一時期是耀州窯青瓷流布最廣的一個階段,也使得耀州窯場的規模空前壯大。
耀州窯卓越的工藝技術和成功的市場表現,也對河南新安窯、臨汝窯、宜陽窯、內鄉窯、寶豐窯、禹縣鈞臺窯等窯區的生產取向顯然產生了深刻影響,在整個中原地區相繼形成了眾多的該類風格產品生產基地,風靡了整個北方地區,進而再輻射影響四川、福建、兩廣等地區,逐漸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陶瓷史上影響深遠的耀州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