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藝家竺娜亞(右)和徐凌夫婦在工作室中。他們在傳統龍泉青瓷燒造技藝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以開放的格局為當代青瓷藝術增添新的探索語言。
“龍泉青瓷當代創作的關鍵,在于改變傳統審美方向的單一性。破局要從觀念上發生改變。”
1996年,竺娜亞來到龍泉,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徐朝興學習龍泉青瓷的傳統技藝,至今她從事青瓷創作已有25年。竺娜亞尤其擅長捏塑成型法——先捏出基本造型,再開模制作樣品。基于對龍泉青瓷特性的了解和自身掌握的多種陶藝語言,竺娜亞也常根據器形的變化采取不同的表現手法。

由建筑師魯力佳設計的作品,竺娜亞通過泥條盤筑法成型,手工痕跡為器物留下質樸氣息。
譬如,在打造一款飲具時,她放棄常快速、高效的拉坯成型法,通過盤泥條塑形,在創作中加入對泥性的表達。指紋、手印在泥巴上留下印記,施釉后不同的手工感在器物內外壁上造成的視覺肌理變化,釋放出拙樸之美。

竺娜亞以朱砂胎瓷土拉坯成型的作品《雨》(右),施粉青釉。一側是徐凌用哥窯瓷土和弟窯瓷土制成的絞胎陶藝作品《秋韻》。
對于竺娜亞及其丈夫徐凌而言,扎根龍泉,他們有意改變傳統審美方向的單一性。“大多數人對龍泉青瓷的審美還停留在厚釉燒成、玉質感的釉層肌理。”但夫婦倆認為,在展示釉色美的時候,也可以表達瓷土之美。他們突破著青瓷平滑如玉的傳統面貌,讓泥性與釉性之間的結合富有變化,塑造出波瀾起伏的肌理。

徐凌正在創作的陶藝作品《海的思緒》,以自由線紋塑造穿插構成主體,“破”了一記青瓷傳統中的平滑如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