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金彩碗 半部宋代史
——— 宋代遇林亭窯黑釉金彩花卉文字紋碗賞析
黑釉金彩“壽山福海”四字紋茶碗(圖1)
宋代品茗斗茶上自帝王將相,中起文人士大夫,下至黎民百姓此風尤盛。一茶一盞,就折射出大宋整個社會發展的狀態與大眾生活的品味,反映出社會風尚坐標與價值取向,為研究宋代茶文化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載體。宋代茶盞以各種黑釉窯變的釉色彩斑為美,茶盞之名,是根據釉變斑點的形狀而命名的,有兔毫、油滴、玳瑁、鷓鴣斑、曜變釉、木葉紋、剪紙漏花等品名。在茶碗(盞)之中描金彩繪的黑釉碗,其裝飾工藝極其罕見。據記載日本根津美術館與德川美術館編輯的《天目》一書中,其中有黑釉金彩“壽山福海”四字紋茶碗(圖1)。


今日筆者有幸觀賞到黑釉金彩“滿堂金玉富,世代子孫榮”十字紋茶碗(圖2-1,圖2-2),還未查閱到相關文獻記錄。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現賞析如下,以饗讀者。
一、品宋代遇林亭窯黑釉金彩花卉文字紋茶碗的藝術之韻
東京汴梁作為北宋朝的帝都,到了宋徽宗時期,社會文化的繁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中國傳統文化開始由雅入俗,呈現出市井的熱鬧和繁華。這一時期商業的興盛和城市的發展造就出新興的市民階層,在中產階層中逐漸興起茶宴品茗“斗茶”之風,已成為社會各個階層人們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悅情雅事。宋徽宗趙佶在他的《宣和宮詞》中寫道:“今歲閩中別貢茶,翔龍萬壽占春芽。初開寶篋新香滿,分賜師垣政府家。上春精擇建溪芽,攜向云窗力斗茶。點處未容分品格,捧甌相近比珠花。螺細珠璣寶合裝,玻璃甕里建芽香。兔毫連盞烹云液,能解紅顏入醉鄉。”蘇軾東坡先生在《送南屏謙師》一首詩中曰:“道人繞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勿(一作忽)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甕鵝兒酒。”可見茶道此風助長,無論皇室貴族,還是黎民百姓,無人不樂于此道。由于佛道文化的注入,文人雅士的推崇,使得茶事之具,倍受人們的青睞。徽宗崇道,自稱“道君皇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會的審美追求,趨于自然美與藝術美的融合,瓷之器自然釉色斑彩的肌理之變,形成質樸清純、凝重內斂、含蓄雋永的典雅之美。人們不再唯器之金銀為榮,而以清雅的黑釉瓷為佳,其“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莊子·天道》),就成為社會大眾的審美取向。這一時期,全國各地出現了眾多燒造茶盞的窯口,盞以建窯最富盛名。徽宗帝在《大觀茶論》中贊曰:“建盞胎骨既厚,宜于久熱,且釉色黑,水痕易驗,故最宜斗試”。成為皇室御用茶具。除其建盞以外,吉州窯黑釉窯變茶盞頗具特色。河南處于京畿之地,不乏有鶴壁窯的油滴釉黑盞、當陽峪窯的醬釉盞、登封窯黑釉五角盞等等。

此遇林亭窯黑釉金彩花卉文字紋茶碗,口徑10.2厘米,高4.5厘米,足徑3.6厘米。碗撇口,呈棕褐色,沿有修。碗斜腹,內沿下1厘米處起凸凹的內折痕一匝圈棱,可謂“注水線”。碗內描金彩繪已脫落,折光可分辨出殘存的文字與圖案。下繪雙圈弦紋描彩線,內繪三豎分割線,呈半環圓形,各書寫行楷“滿堂金玉富”與“世代子孫榮”共十字文句(圖3-1,圖3-2) 。

(圖4)
(圖5)
碗的近心處彩繪雙圈弦紋,碗心繪梅花團紋一朵(圖4),周圍繪放射狀線條紋。外壁施半釉不及底,有兩處掛有釉淚痕,露胎處,可看出胎體含砂量較大,胎質粗松(圖5),足圈淺凹。由于胎泥中含砂較粗,修胎時往往發生阻刀和跳刀現象,修胎處留有不規則的刮削痕,線條顯得十分生硬。碗內施滿釉,呈現出黑釉醬色小斑點狀,更顯得古樸典雅,如銀河之繁星點點,給人以無限的遐想,大美之色不可言表矣。
二、鑒宋代遇林亭窯黑釉金彩花卉文字紋茶碗的裝飾之美
唐人封演在《封氏見聞錄》中記載:“茶道大興,王公朝士無不飲者”。宋代將茶文化推向極致,稍有身份之人,如擁有一件考究的品茗斗茶之具,被視為身份的象征,極感榮耀。如宋徽宗在《大觀茶論》中所講:“盞色貴青黑,玉豪(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采色也”。除建盞之外,遇林亭窯在吸收、融合建窯與吉州窯的基礎上,燒造出青紅釉、烏金花釉、紺黑、曜變等獨樹一幟的精品黑釉碗(盞)。特別在黑釉茶碗之上,施用描金彩繪裝飾工藝,裝飾圖案有團花紋、折枝花卉紋、孔雀梅竹紋、飛鶴紋、武夷山等圖紋,吉語銘文有“壽山福海”、“福壽康寧”、“金玉滿堂”、“北苑先春”等紋樣,這是遇林亭窯獨特的創意。《中國陶瓷史》一書中著錄:“宋代有黑釉加金彩的,傳世品有三件碗”,“一種書寫文字,如碗心一朵梅花,碗里四面書'壽山福海'四字”。目前已知,流傳于世的宋代黑釉金彩茶碗,海內外機構與私人所藏不超過二十只。但書寫十字吉語文句,還是比較稀見。此碗描金彩繪屬于釉上彩工藝,主要是在金粉內略添加微量的鉛質熔劑,以用膠調和(一說用大蒜汁調金粉),在燒好的黑釉碗內壁上描繪出圖案和書寫上吉語銘文,再進行低溫燒烤后,即可呈顯出金色光澤,給人以華貴典雅之感。碗內以軟筆調金勾畫,要求窯工必須經過多年的練習,才能達到筆法嫻熟、勾勒細膩的功夫。有詩云:“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工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煎茶贏得好名聲”。此碗心勾畫一朵團梅花紋,空白處以放射狀線條紋裝飾,突出了主題紋飾,使得裝飾圖案更加豐富和飽滿。碗內書體風格飄逸秀麗,以楷代行,酷似歐陽修之筆(見圖3-1,圖3-2)。碗以稀為貴,人以德為貴,字以人為貴。遇林亭窯為適應市場的需求,在黑釉茶碗(盞)上,獨辟蹊徑,窯匠們創燒出釉上描金彩繪的黑釉碗,是一種別具特色的生成盞。黑釉與金彩,明暗相襯,陰陽相生,在亦真亦幻之間,“饌茶而幻出物象于湯面者”,視為“茶匠通神之藝也”,也視之為大吉大利神器耶。茶碗之中所描繪出的花卉紋、飛禽紋和吉語文字紋,是滿足斗茶世風的需求,也增添了賞茶品茶的樂趣,其中還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托與祈福之意。此碗一經問世,就倍受達官貴胄的喜歡,還遠銷海內外,被藏家視為傳世的珍品。
如上所述,宋代黑釉金彩碗的身世之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困擾著國內外學術界,此歷史之謎是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1998~2000)在福建遇林亭窯址多次搶救性考古挖掘中,發現了大量描金彩繪的瓷器標本,這一神秘的面紗才被揭開,現已被海內外專家學者普遍認同。今日對遇林亭窯黑釉金彩花卉文字紋茶碗的品鑒,可窺見宋人品茗賞器雅與俗的一面,為人們研究宋代茶文化,了解宋人的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提供了一個彌足珍貴的實物標本。在當下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進程中,應化古為今,萃取精華,面對財富是追逐“遺子黃金滿籯”呢?還是“不如教子一經”哪?古之先賢留給后人的箴言和思考,對現時社會的人們來說是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之余,每個人都應放慢腳步,敬畏文化,摒棄浮躁,不為物欲所惑,靜心體悟中華茶文化的精神要義,換一種方式和心態面對生活的一切,何不如“吃茶去”呢?去領悟一片茶葉帶給我們自己內心的感悟,人生苦短,一世沉浮,回歸本真,豈不樂哉!
作者:李建東(河南省中原古陶瓷研究所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員)
單位:河南省鶴壁市收藏家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