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允鵬,山東理工大學陶瓷琉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輕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陶瓷工業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常務理事,山東省特級陶瓷藝術大師,《山東陶瓷》學術顧問。
一 陶瓷之技: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說到與陶瓷的淵源,任允鵬總會想起在陶瓷間穿梭的兒時歲月,以及趴在母親身邊,看她一筆一畫在陶瓷上彩繪的午后時光。
任允鵬的父母分別是陶瓷公司的領導和陶瓷廠的彩繪技師,生長在陶瓷之家的他,仿佛天生就熟悉陶瓷的每一個工藝、每一段歷史。他知道,china是陶瓷,China是中國,陶瓷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他知道,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陶瓷是火與土的藝術;他知道,浴火方重生,涅槃展崢嶸,陶瓷是萬里挑一的喜出望外;他亦知道,窯火傳承千年,吾輩責無旁貸,陶瓷將是他一生的事業。
從1986年高考,選擇山東輕工業學院硅酸鹽工程專業,并榮獲優秀畢業設計獎,到1990年畢業,分配到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從事陶瓷研究,到1994年赴日本技術研修,進一步學習先進的陶瓷技術,再到2001年考取清華大學陶瓷材料工程碩士,2011年在中國藝術研究院訪學,任允鵬學習、研究陶瓷的腳步從未停歇。從景德鎮、潮州、唐山、德化、龍泉等中國陶瓷的代表性產區,到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日本、韓國等陶瓷產業先進的國家,都留下了他堅實的足跡。“在日本研修的時候,因為整日蹲在車間學習,還被個別員工看成了中國技術間諜。”任允鵬笑著說。
腳步不停,學習不止,任允鵬在科研的路途上越走越遠:
他最早提出“新骨瓷”這一概念并做出了產品,讓日用陶瓷邁入了“新骨瓷時代”;他帶領團隊研究的“刻瓷烤彩”新工藝,既保持了傳統刻瓷的金石味,又解決了敷彩上存在的不足,是刻瓷近三百年來一次質的飛躍,獲得山東陶瓷創新評比金獎;他研發的低溫燒結復相耐磨陶瓷和高白精細瓷,分別榮獲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三等獎、淄博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一路耕耘,一路收獲。任允鵬致力于陶瓷技術研究和開發,發表論文50多篇,出版專著2部,主筆起草制訂國家標準1項,獲發明專利授權多項、版權登記多項。曾榮獲“中國陶瓷技藝創新貢獻獎”,以及“中國陶瓷行業杰出科技工作者”“淄博市勞動模范”“淄博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
在與陶瓷相伴的日子里,除了成果和榮譽,任允鵬收獲更多的是驚喜。魚子藍是硅酸鹽研究院的早期研究課題,但由于生產難度極大,成功率非常低,難以獲得精美的成品。2000年,任允鵬從前輩手中接過了繼續研發魚子藍釉的接力棒。任允鵬一遍遍地實驗,一次次地調整配方,不但實現了魚子藍釉的商品化,還收獲了一個意外驚喜。他在實驗過程中突發奇想,把釉由藍色換成了無色透明,一種新的高端藝術瓷——“星光美鉆”誕生了!其璀璨仿若鉆石,在燈光下閃耀無比,一經上市,廣受喜愛,當代著名書法家王顏山先生曾作《星鉆銘》贊美其神奇:“天光日晶,星鉆璀璨。瑩瑩卓立,近賞遠觀。珠裳玉帔,神奇無限。”
2008年,“星光美鉆”藝術釉獲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大賽銀獎、泰山杯陶瓷創新評比金獎。“魚子藍”也以獨一無二的價值和神秘的窯變工藝,成為世人矚目的收藏珍品。2018年,青島上合峰會上,任允鵬創作的《魚子藍大梅瓶》成為國禮,展現了世界水準、中國氣派、山東風格、青島特色,榮獲中國陶瓷藝術大展金獎。2019年,他融合魚子藍釉和星光美鉆釉的作品《梵華凈界玉凈瓶》,登上了在巴黎舉辦的“第四屆國際工藝創新雙年展”,他被《歐洲時報》稱為中國新工匠精神的代表,并于同年榮獲“中國陶瓷技藝創新貢獻獎”。
一爐窯火生萬彩,數筆釉色繪春秋。任允鵬身后的書架上擺放著他的作品《梵華凈界玉凈瓶》照片,下面是魚子藍釉,深邃悠遠,上面是星光美鉆釉,純凈璀璨。星光美鉆釉在高溫時向下流淌,竟然生成了一圈花瓣,狀若梵界蓮花。對于任允鵬來說,陶瓷工藝就是這樣一件神奇的事情,值得他用一生去探索、追尋。
二 陶瓷之美:靈慧造境,意蘊悠長
在任允鵬的陶瓷人生中,有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1999年,山東省硅酸鹽研究設計院接到了一項特殊任務——制作國宴用瓷。任允鵬作為研制小組的主要成員,具體落實設計開發及生產任務。從毫無頭緒,到“故宮借瓷”找靈感,再到應用高溫快燒釉中彩新技術使“中華龍”系列餐具誕生并登上國宴,從而引領高級日用細瓷設計創新潮流,形成“中華龍現象”,任允鵬在這個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了科技、文化和藝術的力量。
這套餐具研發成功后,當記者采訪他時,產品還沒有命名,任允鵬略一思索,脫口而出:“就叫‘中華龍’吧!”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二龍戲珠寓意國泰民安,龍騰四海寓意欣欣向榮,祥云繚繞寓意民族團結、祥和。“中華龍”系列國宴用瓷堪稱是科技、文化和藝術的一次完美融合。
之前,理工科出身的任允鵬,認為“技術可以改變世界”,研究的重點是陶瓷材料與工藝。“中華龍”的成功,讓他意識到,陶瓷之美在于科技與文化、藝術的融合。為陶瓷插上科技的翅膀,會生成超乎想象的絢麗多彩,而為陶瓷注入藝術、文化的細胞,將若靈慧入境,產生心有靈犀的精神內核和含蓄婉轉的中式浪漫。
自此,科技與文化、藝術的融合,成為任允鵬陶瓷設計的方向和原則。仔細觀賞任允鵬的代表作品《宏圖》《犀紅千年》《梵華凈界》等等,我們發現,不同的陶瓷作品展現的是不同的情懷,時而圓潤飽滿、深沉含蓄,時而星光閃耀、璀璨奪目,時而古樸端莊、素凈雅致。流動、堆積、窯變、開片等陶瓷語言,在他手中如放縱之逸筆,造出禪境、雅韻、磅礴等萬化之情境。正是科技與文化、藝術的融合,使作品的整體意識更加突出,呈現出渾然之美。其作品也因此多次在中國陶瓷產品設計大賽、全國陶瓷創作設計大賽、中國陶瓷藝術大展、中國歷史名瓷燒制技藝大賽等比賽中榮獲金獎。
“材美工巧是先人早就提出的造物主張,陶瓷藝術絕不是簡單的器皿生產,而是科技與文化、藝術的完美結合。融合不是簡單的加法,它復雜多變,甚至神秘奇特,最終才能造就陶瓷的獨特之美。”多年來,任允鵬不斷探索融合的表達方式,尋找著融合的無限可能。
2008年,擔任山東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的任允鵬組建彩繪團隊,開始探索繪畫藝術與陶瓷的融合。彩繪陶瓷歷史悠久,主要為釉下彩和釉上彩。任允鵬拜訪了很多陶瓷彩繪藝術大師,組織團隊成員結合歷史文化、文脈傳承及當代精神來創作,并應用陶瓷新材料開發了獨具特色的釉中彩彩繪,形成了硅苑的彩繪特色。于是,河流變成了“春來江水綠如藍”,山巒變成了“淡綠深青一萬重”,花朵變成了“云破月來花弄影”……由此,釉中彩陶瓷彩繪邁入了新的篇章。2009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公司視察,觀看了彩繪的現場表演并給予鼓勵。公司生產的陶瓷彩繪作品迅速走紅,并帶動了淄博陶瓷彩繪事業的新發展。
陶瓷彩繪獲得成功后,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董善習先生提出:鋼筆畫的表現形式多樣,有素描、速寫、線描等等,筆畫精湛細膩、纖毫畢現,能不能開發陶瓷墨水,將彩繪的軟筆換成硬筆,將鋼筆畫藝術融入陶瓷中呢?2015年,任允鵬組建團隊開始研制陶瓷墨水。歷時一年多,在顏料、溶劑、溫度、瓷質、烤燒等方面逐一試驗,經歷了無數次失敗,陶瓷墨水終于研制成功!由此,陶瓷在粉彩、新彩、斗彩之外,又增加了黑白灰構成的光影與明暗。陶瓷墨水的發明,突破了軟筆的局限,一軟一硬,軟硬結合,豐富了陶瓷語言,被視為陶瓷裝飾的一個創舉。
林清玄在《林泉》中寫道:“抬頭遠望群山,低眉俯看流水,一靜一動,一剛一柔,一猛一媚,一仁一智,正是人生之美的飛梭,織成一片錦繡。”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正如這群山與流水,相映才能成趣,相得方能益彰。其中的深思、苦思抑或巧思、妙思,皆在土中、在火中,更在任允鵬的心中。
三 陶瓷之道:桃李不言,有蕡其實
2020年,52歲的任允鵬做了一個讓人驚訝但敬佩的決定。他放棄了公司副總經理的職務,全職來到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任教。
“行業要發展,人才需先行。要想重現中國陶瓷的輝煌,首先要培養更多優秀的陶瓷人才,為陶瓷產業注入更多的源頭活水。”任允鵬說道。年少時,因為父親一句“陶瓷行業缺人才”而選擇了陶瓷行業。現在仍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傳承發展陶瓷技藝,弘揚陶瓷文化,創新陶瓷藝術,培養優秀陶瓷人才。
早在2004年,任允鵬就成為山東理工大學材料學院的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時常到校進行學術交流。2020年,他全職加入山東理工大學,擔任美術學院教授、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陶瓷琉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后又擔任《山東陶瓷》學術顧問。他關注的不再是一件作品或一個項目的成功與否,而是希望為陶瓷的傳承、發揚和光大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正是這樣的情懷與使命,讓他很快適應了新的崗位,并做出了亮眼的成績:連續兩次獲得教學質量獎,榮獲學校“最美教師”“優秀教師”榮譽稱號,并獲評淄博市選樹表揚教師;申報的《中國陶瓷硬筆彩繪技藝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獲得國家藝術基金立項資助,這是學校獲得的首個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項目。
2022年7月,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陶瓷藝術家齊聚山東理工大學,參加為期50天的培訓班,系統地學習陶瓷硬筆彩繪技藝。“這次的學習,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也開啟了屬于陶瓷硬筆彩繪的時代,具有開創性意義。”學員們對發起并組織此次培訓的任允鵬充滿了敬意與感激。他們就像一顆顆種子,在回到各自工作崗位后,將繼續推廣弘揚陶瓷文化,在陶瓷硬筆彩繪領域綻放各自的精彩。
2023年,淄博這座城市火了。全國各地的人奔涌而至,只為了吃一頓美味的燒烤,感受淄博的風土人情。在游客打卡的“網紅”景點——鐘書閣,一個展位前擠滿了游客。窯變的花瓶、彩繪的馬克杯、陶瓷裝飾畫……琳瑯滿目的陶瓷作品吸引了游客的目光。這是任允鵬帶領學生擺設的展位,展出的都是學生的作品,在宣傳淄博陶瓷的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行業認同感和自豪感。
任允鵬為了培養學生,可謂是“煞費苦心”:他“蹭”淄博燒烤的熱度,帶領學生向琉璃大師學習,用琉璃制作晶瑩剔透、栩栩如生的小餅卷小蔥;他將陶瓷彩繪課搬到了國藝館,邀請國藝館的大師親自授課;他帶領學生到陶瓷博覽會,現場參觀學習;他在校慶之際,組織學生參加“藝韻稷下”美術學院設計市集,集中展售學生的課業作品;他為學生聯系實習單位,讓學生能夠到一線體驗產品的生產與銷售。
“我們都特別期待任老師的課,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同學們說。有著多年科研、設計、生產經驗,并經歷過許多重要任務歷練的他,將一切過往都凝練成了精彩的課堂,成為學生心中當之無愧的好老師。
到學校工作后,任允鵬連續四年為學校在中國(淄博)國際陶瓷博覽會上爭取展位,展示師生的優秀作品。“山東理工大學是坐落在淄博的大學,在淄博主辦的國際陶瓷展覽中,必須有我們師生的身影!”任允鵬說。2022年底,陶博會期間正是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團隊成員有的“陽”了,考慮到同事及家人的健康安全,任允鵬讓他們都回去,自己堅守到了最后。面對他最熱愛的陶瓷事業,身先士卒、勇往直前,已經成為了本能。
千年窯火賦予他熱情,萬古陶土賦予他執著,浩瀚歷史賦予他根脈,璀璨文明賦予他靈感。從科技圈到藝術圈,從科研一線到管理層,從陶瓷車間到三尺講臺,不管如何“跨界”,任允鵬的初心不改:“瓷無止境,神工不朽!”(原文載《山東陶瓷》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