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舉辦了“2023年度田野考古匯報交流會”。本次匯報共有跋山遺址、臨淄趙家徐姚遺址、濟南城子崖遺址岳石晚期城址北門等50余項考古成果進行展示,包含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科技考古及文物保護等內容,時代自舊石器時代延續至明清。

城子崖北門遺址全景
濟南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命名地,位于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龍山村東北,面積22萬平方米,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至2019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遺址進行了新一輪調查與發掘。發現龍山文化早期環壕遺跡,確認了龍山文化中期開始在遺址邊緣修筑城墻;發現岳石文化時期早晚兩期城圈;發現岳石文化晚期“一門三道”城門結構,是目前發現的最早“一門三道”城門遺跡實例,意義重大。
城子崖遺址岳石晚期城址北城門位于城址縱中線北端偏東處,門道西側現存一長條形基槽,基槽里南北直線分布著12個柱洞,直徑在25—30厘米,每個柱洞底部均有墊石,因此當時應該有12根柱子,整個門道長約10米。2023年度對章丘城子崖遺址北門址內側進行了詳細發掘,進一步豐富了城子崖遺址岳石、龍山時期的文化內涵,對北城門內側區域結構及功能的歷時性轉變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龍山文化時期此處為居住區,應該屬于城子崖龍山城址的核心部位。岳石文化時期此處可能與修筑北城門及其禮儀性建筑相關,抑或是北城門址的組成部分,同時岳石文化時期整個聚落的中心逐漸西移。
城子崖是岳石文化時期重要的城址,早晚兩期城址的確定,更加突出了城子崖遺址在岳石文化階段的重要性,為研究岳石文化社會結構、組織形式及禮制發展提供了新的視角。
城子崖遺址由吳金鼎于1928年在章丘調查時發現,起初由于其精美的黑陶與仰韶文化所發現的彩陶不同而將城子崖遺址所屬文化命名為“黑陶文化”,后經過上世紀三十年代李濟等學者的發掘和調查,逐漸揭示了不同于仰韶文化的文化面貌和分布地域,隨即有了“龍山文化”的命名。城子崖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海岱地區文明起源甚至是整個中國的文明起源提供了豐富而有力的材料,經過上世紀90年代的第二次大規模發掘和2013年至2019年探源工程期間的第三次發掘,證明其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和夏商時期的都邑性聚落,在中華文明形成的歷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