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奚道賢,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資深媒體人,高級編輯
顧問:蘇斌,供職于山東省中醫院宣傳部,院報編輯,省書協會員
文/奚道賢 封肖麗
在濟南市經二路緯五路商業區,有一家不起眼的“濟南市綠寶石藝術陶瓷館”,為鄰20多年的樓上大媽都不知這家門店搞的啥名堂,但卻吸引來故宮博物院的專家參觀交流,又有來自美國、加拿大、德國、新加坡的國際友人前來探寶。近日,記者來到這家藝術陶瓷館,采訪了館長朱東明先生。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
酷愛陶瓷二十年,十年自駕古窯行
【古窯萬里行】活動2014年3月至2023年12月的行程軌跡圖
來到經二路的“濟南市綠寶石藝術陶瓷館”,是繁華商業區的兩間門面房,上下兩層,門頭不大,的確不甚顯眼。初見60歲的館長朱東明先生,身著藍色麻質短衫,黑發略有銀絲,身材方正,舉止儒雅,看不出是一位古窯萬里行的田野考察者。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高級編輯奚道賢與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
陶瓷館里排列整齊的一排排瓷器展柜,瓷光寶氣,琳瑯滿目。因我對瓷器確實是門外漢,所以就不急于看展品,而是先與朱先生交流一下,學點功課。于是,我們先落座茶臺,朱先生聊起他二十多年迷戀陶瓷的經歷。
朱東明先生1964年生人,老濟南,1983年進濟南造紙廠工作,1987年北京人文函授大學畢業。1988年下海經商,那時候從國企和公職崗位上辭職“下海”是一股潮流。一開始朱東明在經七路開店,主要賣食品、煙酒糖茶,也有日用百貨,店面是自家的老房產。做了三年,生意不錯,后又經營工藝禮品,并逐漸與瓷器有了聯系。

2004年,央視4套播出了一個紀錄片,介紹景德鎮,朱東明正好看到了。片中景德鎮人挑著挑子,前邊后面都放著瓷器,覺得挺新鮮,就想抽機會去景德鎮看看。正好那時候要去廣州進貨,就將此行分兩站,夫妻二人先到景德鎮玩兩天,再去廣州。
他們先到景德鎮待了4 天,結果就待出事兒來了——買了一本書。在景德鎮逛了不少瓷器店,看人家賣瓷器生意挺好。有一家店的老板娘給他講:這是我老公畫的,我老公是景德鎮的名家。朱東明問她老公的名字,老板娘拿出一本書《陶瓷百家》,說她老公就是這百家里邊的。得知這本書新華書店有售,朱東明離開店就直奔新華書店去買這本書。一百多頁的一本《陶瓷百家》,有名家和作品的介紹,都是彩圖,定價168 元,在那個年代也算是天價了,朱東明毫不遲疑地買了一本。在去廣州的路上,朱東明一路沒閑著看完了那本書,對景德鎮瓷器更加感興趣。
綠寶石藝術陶瓷館館長朱東明夫婦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2008年的合影
到廣州把進貨的事辦完后,就對妻子說再回景德鎮吧。這樣,他們又回到景德鎮,在那里住了七八天,最終買回了16 萬多元的瓷器。那時候朱東明店里多種經營,在一樓賣包和皮具,也有翡翠和玉器,瓷器只是很小一部分。這批景德鎮瓷器運回濟南后,就把店里二樓騰出來存放,并開始賣,銷量并不多。
但自此以后,朱東明對瓷器徹底上癮了,他開始做網站。2005 年10月,他注冊了第一家網站——綠寶石玉瓷網(www.lbsycw.com),并在網上銷售瓷器,從賣景德鎮瓷器到其他各類瓷器。那時候在網上賣瓷器,朱東明算是開拓者,直到2007 年,網銷量已有四、五萬元。
《中國投資者報》的一位記者當時正采寫一篇這個關于藝術品電商的報道,就把朱東明的綠寶石玉瓷網當做一個成功案例寫進去了,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當年在線上線下同步銷售藝術陶瓷的,朱東明是行業領先者,也正好趕上了藝術陶瓷的市場發展興盛期。自2005年開始起步的這一輪行情,一直到2014年達到頂峰,此后就慢慢回落。而2014年以后,朱東明開始喜歡上了古窯址。
2010年,朱東明在國內率先創辦了陶瓷行業新聞資訊網站:瓷網·中國(www.zhongguociwang.com)。通過藝術陶瓷經營和網站運營,與國內一批頂尖的陶瓷工藝大師有了密切的聯系。交流中得知,與景德鎮畫瓷的藝術大師(他們只負責畫瓷瓶,而不參與燒窯)不同,凡是搞單色釉的陶瓷藝術大師,無論是鈞瓷、汝瓷還是龍泉瓷,他們既要考慮原材料,還要考慮燒制,要參與從選料、拉胚成型,再到燒窯的全過程。因為這里面釉水的配方、燒窯的技巧都是絕密的,他不能輕易傳給別人,不能讓別人參與,不然拿手的東西就讓別人學走了。所以搞顏色釉的大師都很注重古窯址。
與朱東明熟識的這些藝術大師們,經常帶著他一塊去考察古窯址。燒窯都要從老瓷片學起,他們去古窯址撿一些老瓷片,比如這個是宋代傳下來的老瓷片,他們根據老瓷片的發色,研究釉水的成分,再去配制,比照它去復燒。朱東明一開始接近古窯址,也看不出什么名堂,后來越看越上癮,這個就是陶瓷文化的吸附力。他說,后來他對于考察古窯址、撿老瓷片就像上了毒癮,終生也難以戒掉。
老瓷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比如這是宋代的,這是元代的,如何區分?宋代的修足怎么修?元代的修足怎么修?其工藝改變與這個社會的經濟、文化、民俗等都有一定的關系。宋代人比較精致,他做的瓷器就精致一點,到了元代則比較粗獷。比如宋代的鈞瓷,沾釉水都會沾滿,滴下來之后再去修;到了元代,沾釉水擔心淌下來,只沾到一半就算了。宋代全釉,元代半釉,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年代特點。
看古窯址,朱東明一開始跟著逛逛,后來出去進貨時拐個彎自己找古窯址去看。到了2014年,朱東明買了一部車,專門去跑古窯址,這一跑就是10年。自2014年3月起,朱東明帶領自己的團隊啟動“自駕車探尋中國古窯遺址”游學活動。至今,共出行30余次,大江南北,翻山越嶺,行程14萬公里,對分布于全國25個省市的1000多個古窯址,進行了野外探尋考察,成功找到并詳細記錄了850 多個古窯址的位置、年代和現狀。為梳理和研究中國陶瓷的歷史演變、傳播與流布,積累了大量影像、文字、錄音及標本資料。朱東明在陶瓷行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越來越大。


探尋古窯上萬年,撿來寶貝五百箱

聽了朱東明先生的介紹,我不禁對這位讓中國古陶瓷權威專家都嘆服的民間愛陶人士肅然起敬,更急于對他探尋古窯址撿來的寶貝一飽眼福。
他帶我們上了二樓。與一樓展出的當代陶瓷藝術品不同,陶瓷館二樓陳列著朱東明十年古窯行撿來的上萬件古瓷片標本。在一節節展柜內,所有展出的古瓷片都有一張標簽:瓷片來自古窯址的名稱、省份及燒制年代等。有的珍貴瓷片與故宮博物院及各省博物館館藏文物一一對應的,則以圖片和器物配合展出。我們一邊看,朱先生一邊給我們講解。









朱東明對古窯址的探尋,撿到的古瓷片,為我國許多館藏瓷器找到了出生地。
這些展出的古瓷片,有按年代分的,也有按省份分的。按省份分的專柜中,像江西、湖南、浙江這些南方省份,因古窯址多在山區,幾百年上千年少有人進入,撿到的瓷片比較多;像山東、河南、河北等北方省份,古窯址多在平原地區,土地不斷耕作,已翻過好多遍了,撿到的瓷片就很少。
近幾年對西夏官窯的認定,是中國考古界的一大發現。早在2016年,朱東明就帶領團隊前往寧夏考察古窯址。因古窯址地處賀蘭山大山深處的無人區,若進入,需要在里邊住一晚才能出來,考慮到他們的野外裝備不足,朱東明團隊很遺憾未能進入。2017年,就有國家考古隊進入,在蘇峪口古窯址發掘到精細白瓷,可推定為西夏宮廷用瓷燒造地,去年已被官方認定為西夏官窯。
朱東明考察古窯址,不僅撿到大量的瓷片,還撿到不少窯具,對研究古瓷器的燒造過程及工藝大有幫助。他向我們介紹一件明代古窯的模具。朱東明從福建東溪古窯址撿到這件模具后,發到了新浪微博上,被一位微友看到了,微友說自己收藏過一只綠釉荷葉邊小瓷盤,看來與這個模具很吻合。朱東明看到微友發來的圖片,確定二者確實是“母子”關系,大為欣喜。經商議,微友欣然將自己的這件藏品轉讓給了朱東明,實現了它們的母子團聚。

多年來朱東明收集的大量古瓷器標本,展出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展柜下面放置著一排排箱子,這些箱子里都分門別類地存放著古瓷片,大大小小約有500箱。
他從來不出售古瓷標本,卻曾多次向社會無償捐獻。2018年,他向淄博中國陶瓷琉璃館捐贈了500個古窯址的3148片古窯瓷片標本;2023年,他又向山東藝術學院陶瓷藝術中心捐贈了200個古窯址的590片瓷片標本。朱東明的藝術陶瓷館也曾多次接待來自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工藝美院等藝術院校的學生參觀研學,他親自為學生們帶教上課。他說,這些古瓷標本屬于國家和全社會,他花費大量財力物力搜尋和收藏,是出于自己的一份癡愛,是為了對中國古瓷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簽約上百名家,搭建交流平臺
朱東明一方面收集古瓷標本,向社會無償開放或捐獻;另一方面又與當代瓷器藝術大師們密切聯系與合作。2020年,他開啟在產瓷區設立“瓷網·中國古窯文化研學交流基地”活動,以各種方式為藝術家、陶瓷愛好者拉近距離、增進交流搭建平臺。同時,他與上百位當代陶瓷工藝大師簽了授權書,展示和銷售他們的作品。
陶瓷館一樓展示的多是當代陶瓷工藝美術大師們的作品。朱東明一一向我們介紹。
設在門口的幾個展柜是宜興紫砂。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張順法先生的作品專柜,其代表作品“六方牛蓋壺”“二泉壺”在展品之列。還有張順法的女兒張燚的作品,張燚近幾年在中國優秀中青年陶藝家中嶄露頭角,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千年窯火不斷,其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獨特風格蜚聲海內外。景德鎮瓷器專柜展示著不少名家作品,有杯、盞、瓶等,也有雕塑藝術品。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原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所長賴德全的珍珠彩廣口瓶作品《水鄉》和《秋江漁歌》,同款作品國家博物館也有收藏。還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遠長的雕塑作品。

有一個景德鎮仿古類瓷器的展柜,展示的都是名家高仿作品。比如這件“蒼龍教子抱月瓶”,去年原件拍賣了 1.08 億。原件只有兩件,除了拍賣的那件,另一件被某博物館收藏。
淄博陶瓷是山東的一張名片,其高石英瓷是中國獨有的現代日用細瓷的新瓷種,曾獲得國際金獎,被選為國家用瓷,稱之為“當代國窯”實不為過。專柜展出的實用瓷器及藝術品擺件杯、瓶、罐等簡潔、高雅、大氣。
那邊是龍泉窯專柜。展示的龍泉青瓷都是省級以上藝術大師制作的,龍泉青瓷是我國唯一獲聯合國陶瓷類非遺項目的。
這里是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朱文立的汝窯作品,代表作是幾種仿古的汝窯器型:天青釉北宋盤碗、天青釉三足洗等。
看到鈞瓷專柜,都是大師級的作品。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苗錫錦的鈞瓷代表作“天球瓶”,是參加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原件,是不可復制的孤品,被朱東明先生獨家收藏。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李明的鈞瓷雕塑作品《達摩伏虎》《武僧》等作品,他用鈞釉的釉色作為僧衣的顏色,渾厚大氣。他燒制的鑄鐵釉作為羅漢服,更增加了作品的厚重感。
展出的廣東佛山的石灣瓷,是國家級藝術大師黃志偉的系列作品。


這是德化白瓷。已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蘇清河的系列雕塑作品,有泰國佛、觀音、達摩、彌勒佛等,胎如白玉,雕刻生動,精細入微。同款的《泰國佛》,一件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陶瓷館展示的大量當代陶瓷藝術大師的作品,除少量館藏非賣品外,都可以供藝術陶瓷愛好者們選購收藏。朱東明先生說,這些陶瓷藝術品一是保真,二是低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