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23年9月25日,中國陶瓷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苗老錫錦先生,惜別了他心心念念的鈞瓷,無疾而終,駕鶴西游,是年93歲??鬃釉疲?ldquo;知者樂,仁者壽”。在離世的鈞瓷藝人中,先生是最年長的一位。
斯人雖去,風范長存。
苗老先生是土生土長的鈞瓷藝人,1949年,19歲的他走進剛剛組建的人民工廠(地方國營瓷廠),開始了自己的陶瓷生涯。70多年來,苗老見證、參與了鈞瓷從恢復、發展到繁榮的整個過程。他以瓷為骨,以鈞為魂,以鈞瓷文化傳播為已任,成為一位著名的鈞瓷文化學者。
苗老先生慈眉善目,為人謙和,說話輕聲柔語,總是帶著淺淺的微笑。他一生精彩紛呈,大抵有三件事情可以載入鈞瓷史冊。

作者(左)采訪苗錫錦(右) 攝影 | 呂超峰
先說他的《鈞瓷志》,本人也是通過這部志書與苗老先生結緣的。這是當年研究鈞瓷文化的必讀書籍,也是鈞瓷史上的第一部志書,不僅填補了國內五大名窯沒有志書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使鈞瓷的歷史得以傳承,文化得以光大。鈞瓷藝術淵源流長,因為鮮有文字記載,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鈞瓷一直籍籍無名。20世紀30年代以來,盡管有了鈞瓷的相關記述,仍是零碎而散亂。1984年,身為神垕鈞瓷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的苗老,授命主持《鈞瓷志》的編寫工作。面對無資料、無經驗、無經費的重重困難,他上下協調,奔走呼號,殫精竭慮,矢志不移。直至1999年,歷經15個寒署,終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書借鑒了集體研究的具體成果,詳細記載了禹州市燒造鈞瓷的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窯區分布、制作工藝、藝術特色,以及人物、文獻、歷史掌故等。該書對鈞瓷的起源與歷史沿革進行了挖掘與探究,對鈞瓷的成因與工藝流程進行了慨括與總結,對鈞瓷的特點與文化進行了梳理與慨括。該書面世后,在陶瓷界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反響,此后該書曾連續再版。隨后,苗老還與兒子苗長強一起,陸續出版了《中國鈞窯考》《鈞瓷贊歌》等書籍,不僅系統地弘揚了鈞瓷文化,更為后來的研究者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理論基礎。

圖 | 苗錫錦 攝影 | 呂超峰
潛心研究,為“鈞瓷始于唐”提供物證與數據支撐。長久以來,由于缺乏相關的文字記載,鈞瓷的起源眾說紛紜,從唐代說,宋代說到金代說,甚至還有明代說,莫衷一是。苗老先生與當地的鈞瓷藝人遍訪古窯址,多次發現鈞瓷發展重要轉折點的關鍵性實物。僅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出產的鈞瓷標本就達上萬片,幾乎能列出一張鈞瓷編年史。1977年在神垕下白峪村發現的的唐代花瓷古窯遺址,被陶瓷界認為是一次重大發現,提示了鈞窯早期歷史與唐代花瓷有關,其成果載入了《中國陶瓷史》。2001年,苗老又將花釉瓷標本與宋鈞官窯標本送往山東硅酸鹽研究所,與中國古陶瓷專家劉凱民一起,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其胎、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共同撰寫了《唐代花釉瓷的本質及其后世分相乳光釉的關系》的論文。這篇發表在2006年《山東陶瓷》第一期的文章表明:唐鈞釉與宋鈞釉,都是具有相同化學組成特點的分相乳光釉,并不是截然不同的兩類釉。

禪尊 | 苗錫錦作品

東方紅鼎 | 苗錫錦作品
還有一件事也許鮮為人知,這就是結緣天津美術學院,推動神垕瓷區的造型創新,為當地窯口發展培養后備人才。這個鈞窯史上的一段佳話,其實來自一個看似偶然的不期而遇。
1977年秋,時任神垕鎮工業辦主任的苗錫錦到鎮政府招待所辦事,巧遇兩位溫文爾雅、學者風范的客人,交談中得知他們來自天津美術學院,一位叫王麥桿,一位叫朱金鵬。此前他們在北京參觀了河南省輕工業廳舉辦的鈞瓷、汝瓷、唐三彩展覽,對鈞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算到神垕建立創作基地。他們持公函到一家國營企業聯系,該廠卻以鈞瓷釉方屬企業機密,外人不得隨意接觸為由給予婉拒,兩人正準備打道回府。長年的知識積累和人生歷練讓苗老具有高于常人的視野,他深感對于轉型時期的神垕,這是天賜良機。先生趕忙將他們挽留,在征得神垕鎮黨委同意后,將神垕鎮辦企業東風瓷廠定為該學院創作基地。隨后,該學院派國內著名的版畫家王麥桿、著名雕塑家王之江、王家斌等一批具有較強雕塑能力的教授及學生組成團隊,常駐東風瓷廠,設計了一批如《雙鶴瓶》《朱雀瓶》《瓜欏瓶》《駱駝筆洗》等經典造型,其中《雙鶴瓶》在全國首屆工藝美術展中榮獲大獎。這些造型至今仍是鈞瓷的代表作。天津美院的教師們不僅設計造型,還著重瓷區人才的培養,先后舉辦了多種類型的培訓班,幫助神垕藝人深造,張自軍、楊國政、苗長強等較為知名的大師,都從中受益匪淺。

作者(左)與苗錫錦(中)和苗長強(右) 攝影 | 呂超峰
我與苗老先生屬忘年交。2002年,為了寫作《追根求源話鈞瓷》一書,曾多次向他請教。先生對這本鈞瓷普及讀物頗為贊賞,不僅提供了許多參考資料,還就書中的編排布局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更讓我驚喜的是,先生還邀請老朋友、國內陶瓷泰斗耿寶昌題寫了書名,并親郵許昌,讓其女兒專程送我。先生對后人的勉勵,讓我感動莫名。
苗老先生溫文爾雅,喜交善友,與韓美林、耿寶昌、傅振倫等知名陶瓷藝術大家交往甚多,常以書信探索鈞瓷藝術,韓美林先生親切地稱其為老朋友。他風風雨雨幾十年,對鈞瓷的貢獻有目共睹,為此曾榮獲國家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鳳火瓶 | 苗錫錦作品
苗老家教甚嚴,常以一身作則的方式言傳身教。及至晚年,仍堅持讀書、練字、寫文章,筆耕不輟。更多時候,他會步入窯口作坊,旋坯、配釉、題款,忙得不亦樂乎。苗老漚心瀝血創建的苗家鈞窯,如今已是神垕頗有影響的窯口。他的兒子苗長強,繼承了苗老先生樂觀豁達、為人真誠、不事張揚、謙遜低調的品格。如今不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還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在苗家鈞窯采訪時,我與他的孫子苗育耀也有一面之交,那年應是他剛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進修回來不久。在觀看展品時發現一套以十二生肖為造型的鈞瓷壺,頗顯生動,沒想到竟出自苗育耀設計。他不好意思地說,燒好的成品就剩下這套,老師如果喜歡就再燒一套。當時僅是隨口一說,自然不會當真。隨知兩個月后,育耀竟把一套把新燒的同款造型送了過來。言而有信,擲地有聲,讓我再次感受到了苗家的真誠。

金蟾獻寶——聚寶盆 | 苗錫錦作品
苗老先生走了,走的很安穩、很放心。因為他欣慰地看到,他的兒子苗長強,已將其開創的苗家鈞窯步入了產業發展的快車道。他還知道,他的孫子苗育耀,也會進行鈞窯藝術的接力賽。苗家鈞窯,后繼有人;鈞瓷發展,前景可期!

本文8月1日登于許昌日報《春秋樓》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