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村,位于淄川區西南部,其地處古東西要道,是博山(顏神)經“旱碼頭”周村達濟南的必經之地。
據考證,隋末唐初,磁村手工制陶作坊林立,窯火連天,南北窯洼數幾十處,經濟繁榮昌盛,商賈云集。此地又是集貿重地,南來北往的客人眾多,村民便在村南村北端開起了客店,初稱窯頭店。據相關碑文記載,因官府設“務”收稅,村子得名“瓷窯務”,明代后期改稱“磁窯塢”,1936年改稱“磁村”至今。
磁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文化底蘊深厚。清代屬淄川縣西南鄉,后改稱西南路。民國時期為淄川縣第五區,1937年改稱磁村,解放后設磁村鄉,幾經變更,1993年撤鄉換鎮。
在磁村西部,有一條青石板路,從古保留至今。
大街南北走向。南為范陽河支流,北為泉王公路。該街舊時為通往博山的大道,由青石鋪成,北高南低,貫穿村南北。路面的青石歷經多年的磨礪,顯得古樸神秘。

村里有兩座始建于清同治年間的古橋,合稱為鴛鴦橋。自鴛鴦橋向南,便是磁村窯的所在之處。磁村歷史文化悠久,產業發展有上千年的歷史。村西山腳下,蘊藏著豐富的煤、高嶺土、鐵礦、黏土等,為磁村陶瓷業的興起與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而磁村窯為北方陶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淄博陶瓷史上的先河。

磁村窯分為村東、蘋果園、華嚴寺3個重點窯址區。
磁村窯始于唐,終于元,燒造年代較長,是北方重要的窯口之一。北宋時期,官府在磁村設官收稅,證明當時瓷器生產已頗具規模,產業興隆。如今的磁村窯址已是一片荒涼的田地,當年的興盛也無跡可尋,但其出土的兔毫瓷器及鷓鴣釉瓷器足可讓世人震驚。
1984年,磁村窯址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6年,在磁村古窯址北部發掘窯爐12座,采集了大量標本。按器形和釉色特征可分為早、中、晚三期。出土器物有黑釉、茶葉末釉、醬色釉、青釉、雨點釉等。裝飾工藝有白底黑花、劃花、剔花、宋加彩等,代表產品有碗、盆、罐、缽、動物俑等。磁村窯于唐代晚期開始燒制黑釉瓷器和釉滴瓷器,在我國北方諸窯中頗具特色,也是我國最早的釉滴黑瓷。唐末五代時期,磁村窯開始生產白釉瓷器,并盛行在白釉上加綠釉,開創了淄博生產彩瓷的先河。

從磁村窯向西,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筑群藏匿在松柏間。這就是始建于唐開元元年(713年)的華嚴寺,是全國僅存的兩座華巖派寺廟之一。始初的華嚴寺有南北溪水環繞,蒼松白楊參天蔽日。現存建筑玉皇閣、文昌閣、觀音殿等為明代遺構,其余皆為清代重建。
寺內仍保留著部分名勝古跡和建筑。院內松柏茂盛,碑石林立。古時寺院內有龐大的建筑群,共分13個院落。據傳,唐代玄宗皇帝親自駕臨華嚴寺觀光,并留下彌足珍貴的石碑一通。
作為淄川境內少有的隋唐古村,磁村可謂歷史悠久,其文物古跡遍布,在500多年間一直為淄川縣西南地區60多個村的行政中心。隨著歷史軌跡的變遷,磁村的村容村貌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值得一提的是,其特色民俗磁村花鼓、笛梆子戲一直傳承至今。

磁村里的一處毛主席像臺,保留下來,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