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隨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專班小組在尚市鎮星模村唐家寨,復查清代土寨墻遺存中,新發現了一處西周遺址,該遺址的西周文化內涵與淅河鎮的廟臺子遺址相同,屬重要新發現,學術價值重大,為曾隨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這是一處特征鮮明的西周遺址,價值重大,我們要趕緊上報,加強保護”。8月1日上午,隨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田野調查專班小組,正在尚市鎮星模村唐家寨復查清代土寨墻遺存,突然發現玉米地邊有一小塊夾砂紅陶片,于是便鉆進玉米林中仔細搜尋,結果采集到10多件西周時期的陶器殘片。待確認遺址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和保存狀況之后,便迅速把新發現情況上報。
經實地調查發現,唐家寨實為一處西周時期的聚落址,并延續至東周。地形地貌屬涢水北支流(溠水以東,與溠水并行南流)西岸約200米的一獨立高臺地,呈西北至東南走向,地勢南高北低,高出周邊約20—30米。

臺地北至尾子灣約50米,東距涢水支流約200米,南至南沖水庫約180米,西距樓子灣約130米。臺地北部為居民區,南部為大片農田,種植有玉米、紅薯等作物。遺址呈長方形分布,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00米,面積約25000平方米。四周有環壕圍繞,環壕寬約20—30米。
據村民唐觀玉介紹,唐家寨土寨墻是唐氏族人在清咸豐年間修建,用于躲避匪患。1966年土寨墻被毀掉,1972年環壕被填平改田,僅北部一小段尚有保存。從殘存的土寨墻和村民后屋土墻上可觀察到夾砂碎陶片。

遺址南部田壟上可見有紅燒土塊和夾砂褐紅色陶片,飾細繩紋和附加堆紋,可辨識器型有鬲足、甗腰、罐口沿、缸底等,火候較高,為日常生活所用陶器,泥質灰陶僅見殘豆柄1件。從南部斷面觀察,文化堆積厚約1—2米,北部居民區內的文化層破壞嚴重。
該遺址的西周文化內涵與淅河鎮的廟臺子遺址相同,屬重要新發現,學術價值重大,為曾隨文化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