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和商業相遇,并非電光石火剎那芳華,它們更像是細水長流。
2005年,Big Cartel在美國鹽湖城的成立,為藝術家、新秀品牌、獨特商標設計、時尚設計師、珠寶設計師等創意性商品或人才搭建了一個電子商務平臺。
Big Cartel是電子商務平臺,但其模式和國內不盡相同。它根據賣家的情況,收取0至22.9美元的月費。買家提交的訂單信息直接發送至賣家的貝寶賬戶,Big Cartel不收取任何銷售分成。
而國內C2C電子商務網站大多從銷售中獲得分成收益。Big Cartel的創始人埃里克?特納將其成功歸因于營銷策略,“藝術家們總是渴望互相合作,所以,如果一位藝術家在網店上取得了成功,則會向其他圈內的朋友推薦Big Cartel。”
12.5萬家注冊商戶;月平均1個億的PV值;2010年銷售收入5000萬美元……一個電商網站的氣球究竟能吹到多大?
“可以預見,未來中國藝術類電子商務能達到百億規模”,易觀商業解決方案公司咨詢顧問馬雷對《投資者報》記者說道,作為電子商務,1999年是以卓越為首的圖書音像季,2003年開始3C(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類電子產品)季,2009年百貨季,而現在已經過渡到民生季。藝術電商在中國正處于摸索和培育階段。
雜草叢生
海外藝術品上網源自于1995年9月在美國成立的eBay。那時,一種全新的交易方式沖擊著每個人的細胞,eBay更是喊出了普植人心似的口號:幫助地球上幾乎所有人完成幾乎所有商品的交易。之后,eBay網績喜人,而藝術品在其中舉足輕重。20世紀末期,藝術和電商開始在中國相撞。
2003年,“99藝術網”的前身——“中國西部藝術網”試圖打造一個畫廊業的電商網站,囿于種種原因,只得轉型。“基于對行業的誠信度,尤其是傳統藝術在一定階段內還是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很多畫廊僅從生存角度出發,掙著一些昧心錢。”99藝術網董事長楊凱說,繼續下去對不住消費者,更對不住自己。
一個活生生的藝術電子商務平臺就此轉型了。一個眾多賣家都能參與的平臺,如何能保證資源的真實有效性是藝術市場萌芽期不能避免的問題。
此短板正是“綠寶石玉瓷網”的長板,2005年10月,朱東明創辦了當代藝術陶瓷電子商務網站——“綠寶石玉瓷網”,當代陶瓷藝術大師作品,以及頗具潛質的青年陶藝家作品得以展示和銷售。線上銷售只是一部分,線下還有綠寶石的實體店。
與上例不同,“綠寶石玉瓷網”做的是B2C,它掌控著銷售的資源和渠道,從而保證了真品的滿分效果。此間有犧牲者,有戰利者。
較早進入電子商務綜合性網站的易趣在藝術收藏領域收獲頗豐。2002年易趣網藝術品交易每天不到1000件,2005年這個數字已近萬。其前任收藏分類經理張慧敏說,“虛擬的藝術品市場,其實就像是網絡服務商打造的"某某古玩城",但它不是傳統的藏市,甚至能徹底改變傳統的藏市。”
微露喜色
傳統藏市依舊,網絡藏市突起。這一切都是電商之功。
中國的電子商務市場從2004年的49億元升至2009年的2134億元,復合增長率超過90%。據統計,中國的網購人數已經達到1.7億。
易觀國際副總裁楊彬舉了一個例子。以電子商務B2C為例,美國曾研究交易環境電子商務書店銷售一本書能源消耗只有傳統書店1/16,配送環節,每一筆交易能夠降低碳排放超過65%。從能耗的角度考慮更需要發展電子商務。
傳統企業看著新興產業在電商中風生水起,他們眼紅了。艾瑞咨詢總裁楊偉慶看破了傳統企業的心思:一方面,看好電商發展前景,不愿錯失良機;另一方面,電商畢竟是一個新興產業,也對運營風險擔憂。因此多以一種謹慎的心態專注于自身擅長的業務領域,而將非擅長的業務進行外包。
易觀國際的數字更是傳統進軍電商前景的佐證:2010年網上支付行業報告顯示,上半年國內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到4546億元,環比增長33%,比2009年同期增長89%。2012年中國互聯網在線支付市場規模可望達到1.6萬億元。
傳統拍賣行業走向了在線市場。嘉德在線總裁陸昂在藝術電商中游走10年,她說,藝術電商絕不僅僅是將傳統拍賣行復制到網絡,那樣或會賺錢但不會值錢,復制可以生存,但本質上沒有創新,體現不出互聯網的市場價值。
近年來,嘉德在線一直推崇青年藝術家,如2007年起力推的李小光,其版畫作品曾在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美展中獲得金獎,之后的創作大部分獲得了市場,博得了人心。
2010年3月份起,嘉德在線拓寬了它的路子,電影海報、老廣告畫、外國主題紀念幣、橄欖核、歐美藏書票、法國大銅章等價位適中的品種開始亮相。陸昂一直提倡的“藝術生活化”之“收藏經”在此時得到了詮釋。
萬馬狂奔
嘉德在線之后,博寶藝術網、中國古玩網、中國書畫交易中心等開始介入電商,以傳統資訊為主打的雅昌藝術網也將于今年7月推出電子商務平臺——交藝網。
雅昌將電子商務的未來鎖定在C2C,即為買家和賣家提供平臺,而自身并不出售產品。它一直扮演著服務的角色,即使面對電商如此大的市場,立場如一,“我們為藝術品的買家和賣家提供平臺,資金給你擔保,物流系統幫你推薦,使其更便利地進行網上交易。”雅昌藝術網總經理池剛解釋,如果做B2C型電商網站,就需要有自己的專家鑒定隊伍、倉庫以及物流系統,這些同雅昌的資源匹配有些沖突。
介入電商,雅昌算步伐較慢的。業內人士表示,蓄積門戶品牌之后再搭建電商更為穩妥。這個模式也被“99藝術網”和“中國美網”所效仿,前者定位于當代藝術門戶網站的電商平臺;后者為當代藝術家搭建網上展示的“美術館”,一旦達到一定的規模效應,不排除走電商路的可能。
“借鑒海外思路的同時,我們也在摸索一條適合中國的藝術類的網站,”99藝術網楊凱如此解釋著網站的轉型,他相信未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像美國artnet那樣專業的藝術網站。
2007年初,中國藝術家李松松超過十萬美元的作品被收藏家肯特?羅根通過artnet網站購得。當許多人對網絡的坑蒙拐騙存疑時,仍有買家和賣家之間的默契試圖證明藝術電商世界的潔凈。
之后,artnet繼1999年與蘇富比公司合作開發網上拍賣失敗后,再次獨家投資經營artnet在線拍賣站點,悉數作品以數字圖像現于網絡,買賣雙方均可全天候在線交易,一種“薄利多銷”的贏利模式由此顯現。
同樣被藝術圈人士所稱道的海外藝術網站還有artprice和artfacts,前者是大型數字信息集團Serveur旗下的藝術價格數據網,加強了以在線互動為主的B2C業務;后者集展覽通訊、藝術家推介、作品出售、信息交流等B2C/C2C/C2B多種功能于一體。
藝術電商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一如馬雷所說,藝術品一定能在電子商務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