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宏榮:我最滿意的,永遠是下一件作品
2025/3/15 17:29:16
柯宏榮,1962年8月出生,泉州德化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德化瓷燒制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決定要采訪柯宏榮大師之前,我們試圖在網上查找更多關于他的資料。驚訝的是,關于他本人的訪問竟然特別少,大部分是作品的展示。
我們的采訪是在一個晴朗的早上,到達工作室時,未及寒暄,目光就被小院門外滿墻傾瀉的炮仗花吸引住——橙紅的花穗如瀑垂落,藤蔓攀著磚墻,在早春的風里簌簌搖曳,柯宏榮大師就站在大鐵門前。
這座院子是他的家,也是工作室,亦是半開放的作品陳列館。小院中一株老榕樹,因過于茂盛被鋸斷了枝丫,但仍然虬枝盤錯。柯宏榮說:“這花是早年隨手撒的種子,老榕樹原先長得太高,遮天蔽日的,到夏天,新枝又竄得比人還快。”這里的一切都看起來是那么簡單,卻又如同他對陶瓷的執著,始終生生不息。
子時工作室與寂靜對弈
我們的聊天是從一天什么時候開始工作開始。柯宏榮的工作習慣帶著幾分“逆時”的孤寂。凌晨兩三點入睡,上午十點起床,“以前都是凌晨五點才睡,現在會稍微早點。做瓷要靜心,晚上工作的話比較靜。你有了靈感之后,要把泥巴帶著感覺貼進去,這種感覺是不能受外界干擾的。”他形容這種狀態像聽得見泥土在呼吸,被瓷土拽著走,“做到入神時,桌上的泥用完了,眼睛都舍不得移開,隨手抓一把續上——這種‘急就章’,反而最靈。”
晚上工作,白天看看書,“一般都是專業方面的書。”
“泉州人喜歡喝茶聊天,以前會有很多人來,我也比較善交朋友。現在不了,也不是不愿意,可能大家都比較忙,現在的年輕人也比較少和我們溝通了。”
也不刻意鍛煉,偶爾打打坐,享受“眼下該有的靜氣”。“我幾乎二十年都沒怎么看電視,也不上網,手機只是接打電話,確實比較少接受采訪。”
以孤獨滋養靈感,用靜心撫平浮躁,可以詮釋他對自己專業秉持的理念,他說:“咱們做瓷器的人,你要讓瓷器說話,自己不要去說;你做出來的瓷器如果會說話,你就省得說話了。”
創新之苦甜與靈感為舞
柯宏榮從1979年開始就跟隨福建省政府認證的第一位“民間老藝人”陳其泰學藝。在將近五十年的時間里,創作了無數的藝術珍品。《三月三》《九歌山鬼》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長相依》《蘇武牧羊》被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天問》《二嬌》被中國美術館收藏,《補陁觀音》《阿彌陀佛》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作品陳列室
趁著采訪,我們走進了小院所在的陳列室,上千件形神兼備、栩栩如生的雕塑作品撲面而來。這些作品既有傳統的佛像,又有端莊典雅、惟妙惟肖的仕女,也有完全西化的“芭蕾舞女”;既有追求肌理效果仿皮毛、布料的衣飾,又有探索窯變的“開片”及釉彩,可謂讓大家領略到了從照片到實物的震撼。
記者特別仔細觀察了他首創的薄胎特種工藝瓷的代表作《天鵝湖》:芭蕾舞女的裙擺薄如蟬翼,舞者足尖如新月微彎,腳尖點地那一瞬的力道,全藏在泥里。“以脆弱承載力量”,將德化白瓷的溫潤與西方動態張力結合,很難想象這樣的美學冒險靈感來自于哪里。
《天鵝湖》
柯宏榮告訴記者,“瓷土立足尖”的想法來源于20世紀90年代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俄羅斯芭蕾舞的表演,“舞者輕盈的腳步跟隨著音樂搖擺,覺得還蠻好看的,于是就想是否能用瓷器表現出來。”這件創新作品也獲得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
《老子》
《天鵝湖》充滿了他打破地域與流派界限的野心,他的創新實驗遠不止于此。《老子》就融入了自創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