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秘色瓷鑒賞
2014/6/19 22:04:36
法門寺晨曦
半壁坍塌的法門寺明代真身寶塔
唐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
時間回到1987年4月,位于陜西省扶風縣的法門寺正在進行一項古代佛塔的修復施工。當忙碌的工作人員在清理塔基時,意外發現了唐代佛塔地宮。于是發掘工作開始了,4枚至高無上的佛骨舍利和大量奇珍異寶的出土立即轟動海內外,人們將目光不斷投向法門寺,期待更多的發現。
秘色瓷出土場景
秘色瓷位于地宮中室的銀香爐之下
就在這時,一個消息從法門寺傳出:14件精美的瓷器從地宮中出土。據地宮出土的《物賬碑》記載:唐懿宗“恩賜……瓷秘色椀(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碟)子共六枚。”經專家核實考證,它們居然就是消失世間千百年來世人苦苦尋覓的秘色瓷!
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形規整,造型簡潔,釉色青綠(其中有12件),晶瑩潤澤。共有碗7件,其中兩件為鎏金銀棱平脫雀鳥團花紋秘色瓷碗,還有盤、碟共6件及瓶1件。這是迄今為止唯一能與文獻《物賬碑》相互印證的確切秘色瓷,具體說明了這批秘色瓷的來源、件數以及唐人對其稱謂。現談談對這批秘色瓷的認識。
巧妙的凹底器形設計,呈現秘色瓷“無中生水”的視覺奇觀
秘色瓷最為神奇之處就是“無中生水”,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為其典型: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5個三角形曲口下有內凸外凹線,使口沿和碟身自然形成五瓣。器身斜腹中間微外折,器底為凹底并有支燒痕跡。碟內身通體施有綠色釉,外壁留有絲綢包裹痕跡。高4厘米,腹深3.4厘米,口徑25.3厘米,底徑14.5厘米,重800克。釉面光滑明快,釉層均勻,釉質瑩潤,給人以高雅柔和、素潔明快的感覺。最令人驚嘆的是:在光線照射下,碟內明澈清亮、玲瓏剔透,真像盛著一泓清水,令人嘆為觀止!
呈現“無中生有,似盛有水”效果的秘色瓷還有: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盤、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和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等。其他的秘色瓷器隱約也有水感,但相對較弱。通過細致的觀察對比,發現“無中生水”的秘色瓷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器底部均為“凹底”。
所謂“凹底”是相對于瓷器底部而言,由瓷器底部外側向內側凹進而出現一個窩狀。相應地從瓷器口處觀看,瓷器底部形成一個微小的弧面。
唐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盤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
當看到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時,第一感覺是碟子底部整體亮于碟子腹壁,這樣就很容易產生“無中生水”的視覺差。原因是碟子底部近似一個“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以觀察到的最亮處為中心,光的亮度依次沿著碟子底部表面很自然地逐層展開,直至碟子底部與腹壁相接處,使碟內有了波光粼粼之感。
唐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盤
唐五瓣葵口淺凹底秘色瓷盤
相反,其他非凹底的侈口秘色瓷器則不具備器底凸面對光的發散效果,光線很難形成器底和器腹的層次感,所以水感很弱。更為巧合的是:地宮還同時出土了20件琉璃器。其中一件藍色素面琉璃盤的造型也是凹底。此盤通體藍色,半透明,在光的照射下,它也有著與凹底的秘色瓷同樣的“無中生水”的美感,且水感很強。這也再次證明了設計巧妙的凹底器形是秘色瓷“無中生水”的真正原因。正如五代詩人徐夤(yín)對秘色瓷的描繪:“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
秘色瓷壁外的唐代仕女圖案成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
侈口秘色瓷碗共3件,器形相同,以其中一件為例:碗侈口、平沿、圓唇,腹壁斜收微鼓,碗底部微凹。通體素面,施青釉,外底面有一圈支燒痕跡。碗底外壁留有墨跡清晰的唐代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