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富有變化曾風靡歐洲市場的瓷器——克拉克瓷
2016/3/14 17:31:54
廣東省博物館展出的“萬歷號”和“金甌”沉船出水的克拉克瓷
外銷青花瓷只是外銷瓷的一部分,而僅是這一品類,人們便研發出了眾多的風格樣式或類別,包括“克拉克”“費茨休”“伊萬里”“柳亭碟”和極具代表性的“紋章瓷”等。甚至有學者認為,“最早的紋章瓷,正是從青花開始”。
克拉克瓷持久不變的就是開光裝飾
元代的外銷青花瓷的樣式紋樣,多具有人物故事性,是典型的中國式紋樣,但開始添加了不少花草類邊飾,且是番外的花,例如西番蓮等,中西文化交融日益呈現。
“元青花跟其他瓷器的題材表現不一樣,它的題材尤其多,有花卉、魚藻、翎毛走獸、龍鳳、人物,什么都畫”,馬未都在其《馬未都說陶瓷》一書中如此寫道,“后期出現了大量戲劇故事”。
16世紀初期,為了使中國的瓷器能在歐洲適銷對路,葡萄牙的商人們對景德鎮青花瓷器的造型、圖案、裝飾等方面開始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以便符合歐洲人的生活和藝術欣賞習慣。清乾隆《景德鎮陶錄》就記載:“洋器,專售外洋者,有滑洋器、泥洋器之分。式樣奇妙,歲無定樣。”
根據英國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深圳蛇口特展廳項目主管孟露夏的描述,“克拉克瓷”是歐洲市場瓷器中最早使用、最富有變化及最為風靡的一種裝飾風格,是一種景德鎮民窯制作的瓷器款式。從1575年左右到1644年明朝滅亡的時期里,大量的克拉克瓷杯運送到了歐洲、日本、東南亞、中東和墨西哥(通過西班牙貿易)。
有趣的是,“克拉克瓷”這個名字的來源一直都眾說紛壇,有些學者認為是來自一種葡萄牙叫“Caracca”的商船,荷蘭人稱其為“Kraken”。另外一些學者則堅稱是取自荷蘭語中的“Kraken”,意思是容易破碎的,或者是取自一種荷蘭的弗里斯蘭省用來展示瓷器、安置在壁爐上方的裝飾架,這種架子被叫作“Kraken”。
但無論如何爭議,這些不同觀點和克拉克瓷名字本身都強調了一個事實,就是在16到17世紀,中國瓷器在歐洲的兩個主要貿易商就是葡萄牙和荷蘭。雖然克拉克瓷的風格在不斷改變,但一個持久不變的特色就是開光裝飾。
在克拉克瓷的開光裝飾中,一些主題和圖案會反復出現,通常可以通過這些紋飾進行斷代。孟露夏向收藏周刊記者介紹,例如有典型作品《盤(成化款)》口沿處有一圈典型的開光裝飾,交替繪以吉祥圖案和象征太陽花或菊花的寫意花朵,盤的中心部分則飾有長盛不衰的主題——龍,正在云和花中飛騰。另一典型作品《盤(康 熙時期)》上可以看到外銷瓷上使用的花口和口沿裝飾,開光中的花卉圖樣組成了翠菊紋,但描繪的可能是菊花,這種繪制方式很可能是受到了伊朗風格的影響。翠菊紋在歐洲十分流行,從一艘離開中國南方的福州港后沒多久就沉沒的沉船中打撈出了許多飾有翠菊紋的瓷器。這艘被稱為“碗礁一號”的沉船曾裝載有超過17000件制作于17世紀90年代后期的極致精美的青花和釉彩瓷器。
景德鎮青花徽章紋盤
“明清貿易瓷中最漂亮的是紋章瓷”
與克拉克同樣極具典型的另一風格,是盛行于乾隆時期的費茨休風格,由于當時制瓷秘方已經被傳到了歐洲,歐洲訂單逐漸減少,清朝外銷市場轉移到了新興的美洲,費茨休風格在美國大為盛行,直至光緒年間。而在青花與色彩結合得十分奇怪的“伊萬里風格”僅僅興起一段時間后,歐洲雇主又開始重新發掘青花瓷器,南京貨“柳亭碟”成為了追捧的主流。這類外銷青花瓷紋飾風格較為統一,圖案幾乎圍繞柳亭展開,而形狀多為不規則。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