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青瓷美如玉
2010/5/24 21:52:30
自古陶瓷重青品。青瓷何以具有這般吸引力?跑遍那些制作青瓷的古窯遺址,你會發現,長滿草皮的山谷和殘存的清澈透亮的水面對人的感染與青瓷有多么相似,青瓷不就是大自然中的綠色與人類心中美好的希望相交織、相交融的媒介嗎?
龍泉窯因何盛衰
青瓷由于因襲了自然的某種秉性而具有永恒的魅力,它的盛衰也和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水質、坯料、氣候、材薪、釉料等因素決定了一件件青瓷作品的優劣。甌江兩岸瓷土蘊藏豐富,水路暢達,山巒疊嶂,植被茂盛,氣候宜人,優越的自然環境奠定了龍泉窯蓬勃發展的基本條件。龍泉窯開創于三國兩晉,發展于北宋至南宋前期,南宋后期至元代是鼎盛期,結束于清,是浙江歷史上著名的青瓷窯址。在1600多年的制瓷歷史中,龍泉窯又可以劃分為開創、發展、鼎盛和衰落幾個階段。
龍泉窯的實地調查工作發端于20世紀30年代,50年代以后龍泉窯考古工作獲重大突破,不僅揭示了不同時期的窯場規模和生產布局,而且發現了眾多的瓷器制作和產品燒成的系列工藝工序遺跡以及大量的文物精品。經過文博部門長期調查,南宋至元的龍泉窯青瓷,分布在浙南龍泉、慶元、景寧、云和、麗水、遂昌、松陽、縉云、武義、青田、永嘉、文成、泰順等縣市。
龍泉窯青瓷特色
南宋、元代,無論粉青、梅子青,或其他釉色,龍泉青瓷釉面的質地給人的感覺與玉極為相似,溫潤而有光澤。古語云“金聲玉色,久而彌彰”,玉一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溫柔敦厚”的美學觀念以及“重氣節、重操守”的道德觀念都可以在玉中找到。到了南宋,由于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氛圍,玉更是人們追隨、膜拜的對象。專為皇室生產瓷器的南宋官窯從一開始就無止境地追求釉面的“玉質感”。
以前龍泉窯生產的厚胎薄釉單面刻花瓷器,質量不高。公元1200年左右,龍泉窯開始學習吸收南宋官窯的胎釉配方、上釉方法。以前使用石灰釉,釉層薄而透明。為了增加厚度,提高青釉的美感,改為鈣鉀釉,使青釉厚而不流,氣泡不致變大,釉面更加柔和。另外,采用了多次上釉的復雜工藝,素燒、上釉多次反復(最多達5次),釉層大大加厚。坯料也進行了改進,此前僅用瓷石一種原料做坯,瓷器胎壁厚重,后改用瓷石和紫金土兩種配料,做成薄胎細瓷。摻入較多紫金土的黑胎厚釉青瓷,瓷胎灰黑如鐵,通稱“鐵骨”,圈底無釉的地方呈黑褐色,稱“鐵足”。這一類器物釉面往往有開片。白胎厚釉青瓷,摻入的紫金土較少,圈足底無釉處的胎面在燒成后期的冷卻階段經過二次氧化,呈淡朱紅色。
南宋、元代的龍泉窯青瓷中,有不少是模仿夏、商、周、春秋、戰國青銅器的造型,即使是后來或當朝創新的品種,也做得非常規整、大氣,給人典雅端莊的美感。青銅器是古代貴族進行祭祀、喪葬、朝聘、征戰、宴享和婚冠等活動時使用的器皿,盡管南宋、元代龍泉窯青瓷的功用已遠遠不止這些,擴展到生活用具、文房用具、陳設用具、敬神敬祖的禮器等各個方面,但由于北宋呂大臨《考古圖》(公元1092年)及稍后的《宣和博古圖》(公元1107年—1111年)的刊行,加上宋室南遷及外族入侵的因素導致博古文化在南宋和元代普遍流行,使這一時期龍泉窯青瓷的造型帶有濃郁的青銅文化的色彩。龍泉窯青瓷的器物造型在南宋形成自己獨有的淳厚優美的風格,器底厚重,給人以穩定感,入元后,基本上沿襲了南宋這一風格。
體現玉的精神的釉色和青銅器文化的造型,是南宋至元龍泉窯青瓷鼎盛期最主要的藝術特色,所達到的藝術境界,不但超越了前人,也使后來者難以追仿。
尋訪龍泉窯祖庭
行走在一座座荒廢的窯址上,叢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