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染春水,千峰翠色來——浙江青瓷發展史
2018/6/27 18:21:50
繼浙江上林湖后司岙窯址獲得“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后,2017年浙江省考古所又對該窯址進行發掘。其中在一件瓷質匣缽上發現“羅湖師秘色木宛”7個字,“秘色木宛”4個字與法門寺地宮衣物帳上的文字完全相同。這不僅是在窯址上首次發現“秘色”字樣,也再次證明瓷質匣缽就是燒造秘色瓷的重要窯具。秘色瓷這個概念不僅流行于當時的文人和宮廷中,作為窯工,亦清楚知道自己所做的是秘色瓷。
瓷器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發明之一。越來越多的考古發現,實證著“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
大量古代窯址證明浙江是原始瓷的起源地
得益于這些年持續不斷的考古,在浙江發現了大量先秦原始瓷窯址及漢六朝時期的成熟青瓷窯址。這些窯址發展序列完整,成為探索世界瓷器起源、證明中國是瓷器的起源地的最重要與最直接材料。
先秦時期浙江原始瓷窯址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以德清縣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東苕溪位于浙江省的北部,發源于臨安境內的天目山南麓,流經杭州市余杭區的良渚、瓶窯一帶,南北貫穿德清、湖州市中部,在湖州市區與西苕溪匯合后注入太湖。河流流經的區域是西部高大的天目山脈與東部水鄉澤國的過渡地帶,低山起伏,河湖縱橫,既有山上制瓷的瓷土、燃料之利,也有舟楫運輸之便,制瓷條件相當優越。先秦時期窯址主要分布于東苕溪中游兩岸,從夏代開始出現窯址,歷經商、西周、春秋、戰國諸時期,連綿不絕,基本不曾間斷,是目前國內已知出現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的商周時期窯區。這一時期的窯址已發現近150處,占了全國先秦時期原始瓷窯址總數的90%以上。
成熟青瓷的起源及其第一次興盛,主要在上虞的曹娥江流域完成。在該區域內已發現的數十處東漢時期窯址群中,大致可以劃分成以生產硬陶與原始瓷器為主的窯址、原始瓷與成熟青瓷合燒的窯址以及純燒成熟青瓷的窯址等多個類型。這些不同類型的窯址中原始瓷的比例由高到低、成熟青瓷的比例則由低到高,代表了成熟青瓷起源的完整發展過程。到了東漢中晚期,青瓷完全完成了其成熟過程。三國、西晉時期中國迎來了制瓷業的大發展,是中國成熟瓷器發展史上的第一個輝煌時期。
秘色瓷代表青瓷水平
進入隋唐以后,由于北方白瓷的發明,從而在唐代中晚期形成南(方)青(瓷)北(方)白(瓷)的基本格局,浙江的相對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以越窯為代表的唐宋時期浙江制瓷業,在技術上一直居于時代巔峰,而上林湖正是它的核心產區。
安史之亂后,大唐生活重心向南偏移,對藝術的取向也從華麗彩章、極盡絢爛的風格,轉向江南水鄉的朦朧飄逸。越窯青瓷蒼翠欲滴,如江南纏綿悱惻的雨季中不經意回眸而邂逅的一池清荷,在大唐經歷了濃艷繁華的春色后,以清淺淡雅的安寧平和,滿足了世人向往平靜祥泰的心理需求。上林湖由此進入興盛,其產品的“千峰翠色”、涼露浸衣之綠成為青瓷的定色標準。陸羽的《茶經》因“越瓷類玉”而將其列為天下瓷器第一等。越瓷產品中能看出唐代的豪放,像石濤的畫,用筆縱肆、充滿野氣,卻又溫潤如玉。
唐末開始的錢镠東南割據,文化與經濟的富足使越窯迎來頂峰時期,此期創燒的秘色瓷代表薄釉青瓷的最高水平,是制瓷技術上的巨大突破,同時亦成為唐以后歷代最高等級青瓷的代名詞。
入選“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后司岙窯址,解決兩大千年懸案——秘色瓷在哪里燒、怎么燒的問題,以及唐代貢窯在哪里的問題。后司岙窯址始于唐代晚期,止于五代,基本與唐五代時期秘色瓷延續的年代相始終。從裝燒工藝上看,秘色瓷的出現與瓷質匣缽的使用密切相關。瓷質匣缽的胎與瓷器基本一致,極細膩堅致,匣缽之間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