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類鈞瓷之美與工藝
2010/3/6 21:17:01
傳統類鈞瓷作為中國傳統陶苑中的奇葩,從誕生到現在,一直以其原生陶瓷的完美向世人演示著其原創價值的魅力:胎質堅實、造型端莊、釉色玉潤、窯變神奇、做工精良。以致于一個時期以來,雖然當代鈞瓷在造型和釉色等方面花樣翻新,求變求奇,但無論市場上或鑒藏界,越來越多的消費群體或有志之士,則驚嘆于傳統鈞瓷的經典之美。這種現象既反映了人們在鈞瓷藝術優劣對比中的偏好,更是一種文化心理上對具有共同審美情趣的經典藝術的認識和回歸。因此,在當今手工藝品工業化的時代,認真研究傳統鈞瓷美的特征及工藝要求,對提升和發展整個鈞瓷藝術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傳統類鈞瓷的概念
鈞瓷按年代特征分為唐鈞、宋鈞、元鈞、清鈞、當代鈞瓷;從鈞窯系的地域劃分為禹州原產地鈞瓷、鈞窯系瓷器(禹州以外如:登封、新安、鶴壁、安陽、內蒙、廣西等地所產鈞瓷)、仿鈞(宜鈞及廣鈞)。“宋鈞”又被按照使用性質藝術風格,分為“民鈞”和“官鈞”;“當代鈞瓷”按其工藝特點又可細分為仿古類、傳統類、工藝類、現代陶藝類四大門類。
傳統類鈞瓷是指與北宋鈞官窯作品在造型、釉色、工藝、審美價值諸方面一脈相承的歷代鈞瓷藝術品。其以禹州原產地為代表,工藝、審美成熟于宋金,歷代又有所發展,被認為是鈞窯系中最為優秀、最能體現鈞瓷原創藝術價值、“正統”意義上的一個流派。
二、傳統類鈞瓷的工藝和美學基礎
傳統類鈞瓷的工藝基礎是建立在“主要采用禹州當地原材料、運用柴窯煤窯燒制”的工藝程序。美學基礎是建立在中原農耕文化上的民族共同審美精神,運用和諧均衡、簡潔抽象、變化統一的手法,體現和諧性、象征性、靈動性、天趣性、工巧性的美學思想及民族中庸平和、含蓄典雅的人文氣質。
傳統類鈞瓷是“造物”的藝術,隸屬傳統工藝美術范疇的陳設類工藝品。“物以載道”的“人為造物”觀,決定了其物質外觀形式美和精神內在意蘊美的雙重屬性。
原創陶瓷業因地制宜,當地的天然原材料和地域文化屬性決定了工藝手段,形成其獨特的造型、釉色、裝飾、做工特點。傳統類鈞瓷的形式美取決于特殊的制瓷工藝——“窯變”工藝。“窯變”的前提條件是采用了禹州當地的陶瓷原料和柴燒、煤燒的高溫還原焰燒成工藝。“窯變”是指釉料在燒成過程中由于受燃料、燒成制度的影響而產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的、充滿裝飾性的釉面效果。“窯變”釉的不統一性影響了日用商品的使用性、標準性,卻增強了鈞瓷的藝術觀賞性。
傳統類鈞瓷胎質灰褐細膩,造型古樸端莊,裝飾簡潔大方,“窯變”釉色、釉質、紋路、釉畫、開片等特征,使其從陳設工藝瓷演變為純粹藝術瓷過程中,其審美屬性和文化內涵一直占主導地位。其美的形式和內容是制瓷藝人個性審美對社會主流審美的表述和追求。所造之物往往是優美的、賞心悅目、喜聞樂見、吉祥如意、中庸和諧的形象,體現出積極向上、合乎倫理的健康內容及中華民族冷峻高雅、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其反映在材料與工藝、型與釉、人與物的“和諧統一”上;型的設計運用比擬手法,體現“道與器”的關系;胎質細膩堅實、雕工嚴整、釉質玉潤、“窯變”自然,體現出“文與質、情與理、天成與人巧”變化統一的美學法則。
三、傳統類鈞瓷美的特征以及工藝要求
(一)“古樸端莊”的造型美
傳統類鈞瓷造型屬于傳統手工藝品造型設計的范疇,是以物質實體性形體塑造的可視可觸的藝術形象,服務于現實生活和表現民族、群體、時代、藝人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的立體造型藝術。它吸收陶器的古拙大氣、青銅器的端莊威儀的特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