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紫陶
2011/2/25 21:13:27
建水紫陶馳名中外,與江蘇宜興陶、廣西欽州陶、四川榮昌陶并列中國“四大名陶”。
建水紫陶產(chǎn)生于清代,始于道光年間,是在明代粗陶生產(chǎn)昌盛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在建水陶瓷發(fā)展史上,曾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之說。紫陶是用碗窯村紅、黃、青、紫、白五種不同顏色的泥土,泡水濾漿后成紫紅色的陶泥,用以制成器皿坯胎燒制而成。與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建水紫陶采用無釉磨光,陶器燒成后用鵝卵石精工細磨拋光,使之質(zhì)地細膩,光亮如鏡,輕輕敲擊有金屬之聲。有“體如鐵、明如水、亮如鏡、聲如磬”之說。
建水紫陶以其獨具的風格蜚聲海內(nèi)外,成為人們喜愛的珍品。究其原因,除了制作精美、造型新穎之外,最主要的是將傳統(tǒng)的書畫藝術(shù)運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實用價值,又有審美價值,成為一種典雅的藝術(shù)品,登上了藝術(shù)大雅之堂。
其他各地名陶,多從造型和品種上下功夫,至于把書畫搬上陶器,似乎建水紫陶獨出。眾所周知,在紫陶上寫字繪畫,不像在宣紙和瓷器上那樣方便,用顏色或墨直接書寫繪畫即可裝裱,它必須用墨或顏色寫在陶坯上,再用刻刀刻,然后以白色陶土或紅、黃、藍等色泥填滿晾干后入窯燒制,出窯后再磨光。其經(jīng)過多次打磨,可以達到光彩照人的程度。如書畫、雕刻、燒制、磨工均佳,則產(chǎn)品呈紫地鑲白或黑地鑲白的圖文,明快爽朗,典雅秀麗。名家書畫,經(jīng)制陶藝人的雕刻,呈觀自然班駁、渾樸古拙的金石韻味,給人以無限美的藝術(shù)享受,為其他名陶所不及,和傳統(tǒng)的字畫及江西景德鎮(zhèn)瓷器相比,別具魅力。建水紫陶正是由于書畫名家的參與才能得以馳譽中外。從清末到現(xiàn)代,無數(shù)的書畫名家為建水紫陶的發(fā)展、興旺和繁榮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如王定一的爛簡書,就是摹仿斷簡殘篇,以真草隸篆行書于其上,更顯得古樸雅致。其他如劉光烈的板橋體書,王式稷的金文,王克敏、王孝全的花卉翎毛,王憲斌的竹子,王垂書的草書,肖茂園的山水,沈河清的魚蝦,馬吉生的菊花,向逢春的山水、人物、梅蘭竹菊和各種字體及李貫夫的楷書等。正因為有了這些書畫名家的點染,建水紫陶才不同凡響,身價百倍,為人所愛。
陶器色深紫,花紋雪白,叩聲如磬,其中深黑嵌白者,尤為上品。建水紫陶生產(chǎn)之初,主要生產(chǎn)煙斗、茶具、花瓶、筆筒、印盒、燭臺等物件,造型大多古樸典雅,別具一格;至清朝光緒年間開始生產(chǎn)一種用于燉雞的造型獨特的“楊林鍋”,即新中國成立后曾大量生產(chǎn)的汽鍋紫陶汽鍋,又稱為“楊捏”,為拳頭產(chǎn)品,特別是30年代建水藝人向逢春制作的陶汽鍋獨具匠心,外表飾有花鳥、蟲、魚、草、木、山、水圖畫、詩詞題,精美絕倫,具有“陶具一秀”之譽。
建水紫陶采用無釉磨光,有一定的氣孔率和吸水率,因而有“花瓶裝水不發(fā)臭,花盆栽花不爛根,茶壺泡茶味正郁香,餐具存肴隔夜不餿”的優(yōu)點。建水紫陶用作蒸具,可蒸雞、鴿等肉食品,鮮美異常。特別是用建水紫陶汽鍋燉出的雞肉,味道比用別的汽鍋燉出的味道更為鮮美。因而建水紫陶汽鍋深受外商歡迎,遠銷美國、日本及東南亞一帶。若在汽鍋中放上“三七”,稱為“三七汽鍋雞”,有較好的滋補作用,稱為“培養(yǎng)正氣”,成為云南的名特小吃之一絕。
建水紫陶的泥料取自建水境內(nèi)。傳統(tǒng)制泥方法是:將不同的制陶粘土分別搗成粉末,篩棄粗砂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進行配比,再放入缸內(nèi)加水制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缸底,便用勺取上面的漂漿倒入另一只缸內(nèi)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復五、六次之后,讓其在封閉狀態(tài)下自然凝干成泥,這時的泥料已經(jīng)膩如膏脂,無絲毫砂粒。由于泥料的細膩,在濕潤狀態(tài)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一般不采取灌漿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也不宜于制作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