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窯瓷器的裝飾藝術
2011/3/2 21:10:17
峰翠色綠如染,雅淡悅目青瓷苑。青瓷是我國瓷苑中出色名品,歐洲人喜愛的“雪拉同”(Celadon)廣受世界人民的歡迎。Celadon一詞,據《陶瓷三百問》一書記載:十六世紀晚期,法國有一個著名作家杜爾夫(Honored Durfe)寫了一部長篇小說《牧羊女亞司泰來》,敘述了牧羊女亞司泰來和牧羊人“雪拉同”的戀愛故事,這部小說后來被改編成劇本,搬上了舞臺,演出時劇中男主角"雪拉同"(Celadon)穿一件美麗的青色衣服,他一出場,觀眾就狂熱地歡呼起來。不久,這種青色衣服竟風靡巴黎。恰逢此時,中國的龍泉青瓷第一次跟法國人見面,那碧玉和翡翠,一樣的釉色,令人傾倒。那美麗的青色無法形容,人們想到唯有戲劇舞臺上雪拉同所穿的衣服顏色可以與之媲美。于是,法國巴黎人就“雪拉同”這個名字贈給了中國的龍泉青瓷,并且傳遍了整個歐洲,而在文獻里也正式用“雪拉同”代表青瓷了。我國青瓷制燒源遠流長。自商周時期原始青瓷到東漢以來的成熟青瓷,晉代的“漂瓷”,唐越窯的“秘色青瓷”,到龍泉青瓷已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宋代官窯的“青器”,汝窯的“天青”瓷,鈞窯的窯變青瓷,瓷種紛繁,釉色斑斕,諸如翠青、冬青、天青、粉青、梅子青、水青、蟹青、蝦青、蛋青、氈青等,濃艷淺淡,應有盡有,都無不以青為尚。所組成我國層翠欲染,青春活力,它有“雨過天青”之雅,有阿拉伯人稱"海洋綠"之幽,更有“類玉”、“類冰”之青,兼得蒼天、青山、綠水、碧玉的萬般靈秀,真是美不勝收。龍泉青瓷就是諸多青瓷中的一朵璀璨的明珠。老一代的陶瓷專家、學者馮先銘先生在評論諸青瓷后說:“成為青瓷釉與質地之美頂峰的則應是宋代窯工創造的龍泉青瓷,它是人工制造的青王。”廣東省博物館收藏龍泉青瓷較多,約在千件之上,本文就館藏龍泉青瓷,談談龍泉青瓷的裝飾藝術風格。
一、龍泉窯瓷器藝術的形成
宋代以釉美為最的瓷器很多,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哥窯、都是以釉美而著稱,還有定窯、鈞窯、磁州窯、湖田窯、吉州窯、建窯等都以其釉色美、紋飾精而形成各自的特色。龍泉窯在這種氛圍中,釉色顯得更為豐富,紋飾更為別致。釉色主要有粉青釉、梅子青釉、豆青釉、翠青釉,還有黃綠色釉、灰綠釉、菜綠色釉等等。龍泉窯青瓷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當時政治、經濟和觀念方面的原因,也有材質工藝及表現方法等方面的原因,它同是隨著社會歷史發展和各種姊妹藝術的影響,長時間的互相滲透,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變革時期。尤其城市生活變化很大,改變了城市封閉式的里坊,出現了開放式的商業街道,經濟繁榮,商品豐富。聞名于世的《清明上河圖》就描繪了宋代社會經濟生活的盛況。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北方窯中以磁州窯、鈞窯、耀州窯等民間窯系遍布各地,南方則以龍泉窯和景德鎮窯系的民間窯場發展最快。商品競爭,促使商品工藝不斷革新,其中影響裝飾藝術風格的表現方法也是一個主要方面。不同窯口的技藝表現手法對各自藝術風格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宋代的五大名窯,由于各自采用的裝飾方法不同,從而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定窯是北方白瓷,主要裝飾方法是刻劃和印花,其特色紋樣清秀雅麗,印花紋樣工整細致;汝窯和鈞窯是以其獨具的釉色和精美的器型見稱;官窯和哥窯以渾厚古雅和紋片裝飾而樹立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此,裝飾方法的動用必須發揮其自身的材質美,利用傳統工藝加以選擇。而龍泉窯根據自己的材質,采用白胎厚釉方法創燒了著名的釉色,特別運用了刻、印、貼等表現方法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畫面,從而形成了龍泉窯青瓷的藝術風格。
北宋時期的龍泉窯青瓷的裝飾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