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官窯 為世所珍
2011/3/6 21:16:34
南宋官窯瓷,它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向人們彰顯著它不平凡的身世,
“澄泥為范,極其精致,釉色瑩澈,為世所珍”便是南宋人對南宋官窯瓷器高度精辟的概括。作為皇家御用的瓷器,它制作和燒造的要求自然是非常精高,每一道工序都經過嚴格的檢驗,即使是產生出不合格的次品也不許流入民間,一律就地打碎掩埋。因此流傳下來的南宋官窯瓷器少之又少,說它是稀世珍寶也不為過了。
據史料記載,南宋官窯的窯址有兩處,一處位于杭州南郊的烏龜山麓,靠近古時皇室祭祀的交壇,稱作郊壇下官窯。另一處窯址在杭州鳳凰山老虎洞附近,現在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它就是文獻記載中的修內司窯址。
珍藏于杭州南宋歷史博物館的這件粉青釉鼎式爐出土于杭州老虎洞修內司窯址,高13厘米、口徑15厘米、腹徑15.6厘米,由若干瓷片拼對而成。從一定意義上說,它是那個時代的次品,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支離破碎的“身軀”也足以給我們帶來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感動,它通體施粉青色釉,由于采用了素燒和多次上釉的工藝,釉層豐厚,釉面略帶乳濁呈濕透狀,釉色粉青潤澤,釉面開大片紋,表面光澤柔和,猶如青玉。器型端莊,沉穩,器口沿外卷,上有兩方形立耳,頸部有兩道突起的弦紋作為裝飾,肩、足貼飾短扉棱,簡潔素雅。器腹扁圓,圜底,腹底下有三乳丁足,足底刮釉,底部有六個支釘痕,應為支、墊結合的燒造方法。整件器物正氣沉靜,穩重大方。從它殘損部分的斷面上,我們還可以看到它的“肉身”瓷胎體呈黑灰色,這種呈色是因為它的胎泥中加入了含鐵量較高的紫金土所致,也就是著名的二元配方,二元配方的創造,改變了浙江地區越窯系制瓷技術中一直秉承的一元配方制胎的工藝,是中國陶藝發展史上的一共里程碑。
鼎式爐在宋代的造型多仿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型,在祭祀中作為禮器使用。禮器在古人的心里總是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它經常與“王權”和“威嚴”聯系在一起,它經常與“王權”和“威嚴”聯系在一起,一種“受命于天”的神圣力量的尊崇與李敬,因而禮器這種代表了身份和地位的物質載體總是被人們賦予了很多精心的形式,作為替代銅、玉器的官窯瓷質祭祀用品,造型上必須嚴格按三代禮器的形制制作,絕不能隨心所欲。它的造型求正不求奇,線條不張不馳,在比例、均衡、尺度等方面反復推敲,使人覺得它的任何改動都會“增一分太長,減一分則太短”,都會破壞它的美,跟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相比較,它似乎沒有強勢的氣質,在繁縟的青銅紋飾面前,它也好像顯得過于簡單和樸素,然而就是這份簡單讓人們久久回味和留戀,正是所謂“絢爛之極歸于平淡”。這件鼎式爐如玉一般的釉質,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玉在千百年來的中國文人世界里一直是精神的象征,“玉德”也是構成中國文人尚玉思想最重要的一個文化內涵。圣人孔子評論玉有一十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并把玉德和君子聯系在一起,認為“君子比德于玉”。于是,愛玉、尚玉的思想廣為流傳開來,“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宋代尚古,理學思潮統領社會主流,理學家們將內在身心修養推為最高的本末,于是,在皇室貴胄、官僚、富裕文人,有錢有閑之輩趨古若鶩,崇尚古玉。在瓷器也不例外,然而要燒造出讓統治階層喜歡的具有玉質感的瓷器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南宋官窯的匠師們窮其智慧,發明了多次上釉多次釉燒的制瓷工藝。多次上釉的器物胎體一般都很薄,在上釉前,先提高坯體的機械強度,減少器物的變形,也增強了它對釉水的吸附力。為了增加釉層的厚度,往往都是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