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瓷板畫:一爐雅火煉玉魂
2010/3/1 15:05:13
南昌瓷板畫,又稱瓷上肖像畫。據說,它的誕生源于一位清末秀才的藝術探索,然而細細品味,又帶著些那個時代特有的金戈鐵馬的味道。
故事還要從一百年前說起。1910年,江西瓷業公司在波陽縣開設了饒州瓷廠,廠內附設一所陶業專門學校:中國陶業學堂。這所后來影響深遠的學校采用新式教學方法,重視數學、物理、化學等課程。延請國內名家的同時,也聘請從日本、美國留學歸來的青年教授素描、油畫、雕塑等西方藝術。懷著對陶瓷業的信心和實業報國的理想,學校創辦者立志培養新式人才以改良中國陶業。
1911年,學堂里來了一位名叫鄧碧珊的教師。這位前清秀才原是私塾先生,工于書畫、學富五車。任教之余,他對瓷繪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那時候,已有千年歷史的瓷上繪畫多為山水、花鳥或寫意人物,以寫實肖像為內容的瓷畫還從未有過。而新鮮成立的陶業學堂以其活躍的藝術氛圍刺激著他的創作靈感,也預示了無限的可能。鄧碧珊將歐陽詢發明的九宮格用于瓷繪,在攝影技術和國外繪畫技法的影響下,慢慢摸索出讓瓷上人物顯得立體、真實的技巧。
兩年后,鄧碧珊來到景德鎮,將他的瓷上肖像畫技法傳于另一位瓷繪大家王琦。后來,鄧碧珊將主要精力轉向魚藻及花鳥為內容的瓷繪,王琦則把瓷上肖像畫技巧進一步豐富,成為瓷上肖像畫的代表人物之一。王琦也是后世公認影響最大的繪瓷名家,1928年,在他的倡導下,包括鄧碧珊、汪野亭在內的若干繪瓷大家成立了“月圓會”,他們深植于中國文人畫傳統,融會中西、各有擅長,人稱“珠山八友”。珠山八友雖然不都畫瓷上肖像畫,但他們都精于瓷板畫,而且相互影響、相互啟發。
又過了幾年,南昌人梁兌石(一說為鄧碧珊的弟子,一說為王琦的弟子)自陶業學堂(此時已更名為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畢業,斥資在南昌繁華路段開設麗澤軒瓷莊,聘請高手名家為顧客定制瓷上肖像畫,因其品質上佳、做工精細,一時購者如云。從那時起,南昌瓷上肖像畫步入了屬于它的黃金時代。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