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
2011/7/28 21:32:13
清代瓷器常見紋飾
江西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其瓷器早在魏晉時期已很走俏,遠銷各地。唐宋時期,景德鎮瓷器進入宮廷,備受皇帝喜愛。明清兩朝是當地瓷業的黃金時期,朝廷在此正式設立官窯,匯集優秀瓷匠,壟斷優質的制瓷原料,燒造出巨量至精至美的御用瓷器,景德鎮從此成為中國的制瓷中心。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著大量的清宮瓷器檔案,透過這些皇宮秘檔,可從幾個側面了解到景德鎮官窯與清宮瓷器背后的隱秘。
精美的清宮瓷器
異彩紛呈的清宮瓷
官窯是相對民窯而言的。民窯是為平民百姓燒制日常生活用瓷的窯廠,官窯則指專門為宮廷制造御用瓷器的皇家御窯廠。景德鎮原名昌南鎮,北宋景德年間,這里的瓷器得到宋真宗的賞識,于是用他的年號來重新命名。明清時期,景德鎮成為皇家指定的瓷器燒制廠,而且是這500年間唯一的御用瓷器定點窯址。順治十一年(1654年),清廷正式設立景德鎮官窯。經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扶植,這里達到空前的繁榮。
康熙帝十分注意學習和吸收中原文化,他和后妃們放下滿族傳統的粗瓷大碗,愛上了細膩考究的官窯瓷器。康熙時的青花瓷不僅料色青翠艷麗,釉質瑩徹透亮,而且展現的畫面極富層次。康熙五彩瓷色彩瑰麗豐富,畫工考究精妙。此時外國傳教士不斷進入宮廷供職,法國傳教士帶來的琺瑯畫深深吸引了康熙帝。他決定將琺瑯技術用到瓷器上,康熙五十年(1711年), 琺瑯瓷燒造成功。此后,景德鎮官窯又將琺瑯技術逐漸運用到五彩瓷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粉彩瓷。
雍正時景德鎮官窯燒制琺瑯瓷、粉彩瓷的技藝日臻成熟,色澤粉潤、裝飾秀逸,顯得柔麗高雅。這一時期首創以青花料在坯體上勾勒紋樣,成瓷后再進行釉上粉彩裝飾,使粉彩瓷別具一番清俊華麗之美。
乾隆帝好大喜功、愛擺闊,景德鎮官窯在乾隆朝為滿足宮廷的特殊需要,燒瓷技術進一步提升,留下了珍貴的瓷器精品。這一時期的粉彩瓷,紋樣極為細膩,色彩至為華艷。各式各樣的鏤雕瓷是一大特色,除鏤空透雕的香熏、花籃、燈罩外,更有雙層透雕的轉心瓶、轉頸瓶等,其構造之嚴密、構思之奇妙,令人嘆為觀止。乾隆時期還流行仿生瓷,仿照動植物、特別是瓜果形態的瓷器,無不惟妙惟肖,到了幾乎可以亂真的地步。之后的清代六朝,景德鎮官窯水平逐漸下滑,比較起來光緒時的瓷器在清后期算是較為精良的。
景德鎮官窯每年運到京師的瓷器成千上萬,這么多的瓷器,當然并不是皇帝一個人享用。宮中簿冊記載,這些瓷器有的直接搬進御膳房、御茶房,有的分配到紫禁城的各個宮殿陳設擺放,還有大量向頤和園、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這些皇家宮苑以及太廟、陵寢等分派,更有不少由皇帝拿來賞賜皇子皇孫以及文武百官。清朝皇帝還經常把瓷器作為外交禮品送給各國,比如康熙帝送給法王路易十四、乾隆帝送給英王喬治、慈禧太后送給美國使臣和日本皇后的禮品中,都有大量珍貴的瓷器。
皇帝親自改畫樣
御用瓷器非常講究式樣,景德鎮官窯燒造的大部分瓷器由承辦皇宮御用器物的內務府造辦處出樣。這些瓷樣都是根據皇帝的旨意由宮廷畫師繪制的,叫畫樣,有的還做成形象逼真的木樣、漆樣。官窯接到宮里送來的圖樣后,嚴格依照式樣燒制。有時內務府直接將清宮舊藏瓷器發往景德鎮,叫官窯仿照已有成品式樣燒造。另外,景德鎮瓷匠有時也會設計出新的花色品種進呈皇帝。
清朝皇帝對官窯瓷器十分重視,常常直接指導和修改瓷器畫樣,在雍正、乾隆時的宮廷生活檔案中,這樣的事經常見到。這里我們透過幾個例子,來看看雍正帝對瓷器畫樣的要求是何等細致乃至苛刻。其一,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二十四日傳旨:“藤蘿花,再畫琺瑯器皿時,不必畫此花樣。”其二,雍正十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傳旨:“青山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