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哲學(xué)與生活智慧的中國壺具
2011/8/3 21:00:07
在人類長期使用并至今無法替代的器物中,陶瓷器大概是獲得廣泛認可的一種。而在所有形狀的陶瓷器中,壺——這種有著優(yōu)美輪廓線的容器,也許最能體現(xiàn)人類初始的、善良的、高雅的審美觀念。甚至,從壺具誕生的那天起,匠人猶如受到神的示諭,將黏土與水混和后,通過盤筑、貼塑、捏塑、模制、慢輪修整、快輪修整等或笨拙或機巧的諸多方法,使手里的器物達到了實用與審美的雙重成熟。今天我們?nèi)匀辉谑褂貌⒃敢庖曌魃畎閭H的壺具,與五千多年前的壺,在外形上幾乎沒有太多的區(qū)別。從某種意義上說,壺的平衡與飽滿,壺的流暢與穩(wěn)重,就是人類對自身的形象要求。
壺并非孤零零地降臨人世,它屬于一個壯闊的器具方陣,盤、盆、缽、豆、杯、碗、瓶、鼎、罐、簋……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只不過,壺有著活躍的性格和隨和的可塑性,它一直根據(jù)時代的審美向度與人類的生產(chǎn)要求、生活質(zhì)量而演變。它有一個挺拔的頸,一個向外翻出的口,一個容量很大的腹,一個稍稍凹進去的底,后來還加了一個穩(wěn)重的圈足,器物的重心不斷下移,而審視者的視線卻一直向上、向上。后來,壺肩有了對稱的系,穿上繩子便于提起。再后來,壺口有了微微隆起的蓋子,便于保潔與貯存。
當然,從壺具誕生的那天起,聰明的匠人就在它身上記錄事物、寄托希望、描繪夢境,不經(jīng)意之中使它成為一件曠世杰作。有考古學(xué)家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應(yīng)該出現(xiàn)在陶器上。這個判斷可能會引起爭議,但最原始的圖案與雕塑,已經(jīng)體現(xiàn)出超越時空的精神與氣魄。這,大概不會有人反對吧。
甚至,壺身上那些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依然鮮明如初的圖案,讓我們怦然心動。后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shù)語匯,在馬家窯文化陶壺的圖案與色彩上,可以找到破解的密碼。
新石器時期的彩陶壺,是人類啟蒙階段的一抹玫瑰色曙光。
接著,中華民族昂揚進入了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和黃金時代,黃河流域出現(xiàn)了黑陶、白陶、印紋硬陶。春秋戰(zhàn)國及至兩漢的大腹侈口、盤口陶壺,常用的裝飾手法是刻畫弦紋、鳥獸紋、雷云紋等,并貼塑對稱的鋪首,施綠釉或褐釉。壺形也豐富多姿,有繭形壺、扁壺、雞首壺、羊首壺、雙耳壺、雞冠壺、蒜頭壺等。
早在商代就悄悄誕生的原始瓷器,彼時日漸成熟,又給了世界一個巨大的驚喜:尤以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越窯青瓷,引領(lǐng)中國瓷器茁壯成長,笑傲天下。中國的陶,有了長江流域的瓷業(yè)中心與之呼應(yīng)。
隋唐時期的三彩陶器,標志著彩釉陶器的橫空出世,同時也開始中國陶器與西域的交流。襟懷寬廣的大唐盛世,借鑒了中亞、南亞諸國的金銀器造型及工藝,豐富了中國壺具的型制與裝飾語言,龍柄鳳首壺就是一個典型。長沙窯的盤口壺、廣口壺,還有更具代表性的執(zhí)壺等名聲顯赫的中國陶瓷,則通過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實現(xiàn)了向西輻射至阿拉伯與歐洲、非洲,向東延伸到日本、朝鮮及東南亞諸國的商品與文化輸出,并深刻影響了這些國家民眾的生活方式。從審美意義上說,它以施釉加彩與貼塑,特別是以詩文記錄時風(fēng)流俗的手段,為一個時代留下了珍貴的人文檔案。我們耳熟能詳?shù)奶圃娙偈祝€在粗頸短流的執(zhí)壺上回響著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
進入宋代后,時代風(fēng)氣在器物的造型與裝飾上變得纖細柔美,碧玉一般晶瑩剔透的瓷質(zhì)壺具進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五大名窯汝、定、哥、均、官多用于陳設(shè),但后起之秀景德鎮(zhèn)窯場則將熱情傾注在壺具燒造上。事實上,我們從《韓熙載夜宴圖》上就可以看到景德鎮(zhèn)出品的影青細瓷蓮瓣形溫碗和秀美的長頸執(zhí)壺了。
元明清三個朝代是瓷質(zhì)壺具燒造的一個高峰,大腹侈口的壺具到那時大大瘦身,壺的家族則更加昌盛,有匏壺、梨形壺、葫蘆壺、茄式壺、多穆壺、賁巴壺、蓮瓣壺、提梁壺……但執(zhí)壺在唐宋定型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