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越窯秘色瓷五棱葵口碗
2010/3/1 22:18:56
晚唐詩人陸龜蒙所作《秘色越器》中的詩句“九州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使得越窯秘色瓷成為古陶瓷界的一大謎案,直到1987年陜西扶風縣法門寺的成功發掘,首次揭開了“千峰翠色”的秘瓷之真實面貌。寺塔地宮內物帳碑記載供奉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證實了秘色瓷的燒造應在晚唐,而不是我們常根據南宋人周輝《清波雜志》記載“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錢氏立國,越州燒進,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所推斷的五代時期。
該件五棱葵口圈足碗同其余13件秘色瓷碗、盤、瓶一同由唐懿宗進貢佛祖,出土時外壁包有《簪花仕女圖》的絹紙。器物敞口,葵口配以五曲式的淺腹,整個器形猶如婀娜多姿的盛開花朵。胎釉凝結渾然一體,通體施青灰色釉,釉色均勻清亮,晶瑩明徹。器高9.4厘米,口徑21.4厘米,腹深7厘米,足高2.1厘米,足徑9.9厘米。由于其既是“貢君”,又是“貢佛”,自然體現了晚唐瓷器燒造的最高水準,從中可以想見當年窯工們對瓷土進行粉碎、淘洗、陳腐、煉制時誠惶誠恐的情景。精工細作造就了胎質的均勻、細致、緊密,少氣孔和摻雜物。器壁不見開片,說明胎釉的膨脹系數達到一致,而它應是被置于龍窯最底部靠近火膛的位置燒造而成,確保了燒造溫度和供氧量。當然,秘色瓷最引人關注的是其“千峰翠色”的青綠釉面,達到這般釉色首先需要高度控制窯內的燒造氣氛,讓器物在供氧不足的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料中的氧化鐵被還原為青綠色。為了保證外表美觀,它還采用了單件匣缽燒造的方式,因此器底不見支燒痕跡,器壁滿釉而不染煙塵。
從審美心理的角度,古人在瓷器燒造的歷史進程中貫穿著一條崇尚淡雅的主線,從原始青瓷的青褐色釉到六朝初唐的青黃釉,再到晚唐的青綠釉。越窯地處南方的水鄉澤國,在青山綠水的環繞中,人們自然希望自己使用的器物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同時,器物釉色的改變也體現了瓷器燒造技術的提升,從青褐釉到青黃釉需要掌控釉層厚薄和胎釉結合程度;從青黃釉進至青綠釉則需要提高釉料配方以及燒造氣氛,這種改進甚至還延續到了后期北宋汝窯天青色釉和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釉。而當心理條件和技術條件都就位時,產生“千峰翠色”的秘色瓷器,以至“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的社會風尚便是水到渠成了。“捩翠融青瑞色新,淘成先得貢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晚唐的徐夤在《貢馀秘色茶盞》中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制作、進貢和鑒賞秘瓷的歷史圖卷。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