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新談青花瓷分水傳統工藝的研究
2015/4/28 11:34:41
青花瓷是中國景德鎮繼五代、宋代青白瓷之后創建并聞名于世的彩瓷。據歷史考證,氧化鈷著色使用出現在唐代,但由于當時成型的胎體泥料及陶瓷燒成技術還不能把青花之美體現出來。直到元代。從波斯帶來的青花顏料,在宋代制瓷技術基礎上,創燒了元青花。
這一階段的青花瓷,主要是以毛筆彩繪,至大明成化時期才有了“青花分水”。
“分水”工藝的出現使青花瓷裝飾由單筆勾勒迎來了多彩的世界。它如同國畫,有料分五色之說。我們從成化瓷開始看,“分水”工藝經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歷、天啟、崇禎到清順治。均有不同的變化。青花分水工藝至此逐漸到了一個非常成熟的階段,這就是“康雍乾”時代。
在古代,多以口口相傳、師傅教導,為此,研究青花分水工藝是傳承青花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花分水的定義:以氧化鈷著色的礦物質精細研磨、過濾、摻入一定比例的水,用雞頭筆飽含,根據裝飾需要在坯體上有勾線的圖案中,以由淺到深或者平淌手法將青花料水裝飾到坯體上,就叫“分水”。
江西省工藝美術大師作品《碩果豐收圖》現收藏于綠寶石藝術陶瓷館
青花分水的工藝流程:
一、影響青花分水的五大因素
1.青花顏料的研磨及試燒準備
由于青花料除了氧化鈷之外還要配比一定的泥性原料,需用瓷缽研磨,其細度融水后可過濾200目篩網,顏料細度影響分水畫面的效果。根據畫面要求,一般分為頭濃水、二濃水、淡水、影水、清水。每種色單獨用容器盛裝。攪拌青花顏料最好用泡好的涼茶葉水,以青花料研磨攪打成漿狀,慢慢加入茶水,攪拌均勻。水的加入以個人操作習慣為好,便于掌握。此環節如加得不好,料易犯生,出現料水分離的情況,這樣就不好分水。
2.茶葉水的運用
最好是存放有一周的茶葉水,發酵后有膠性,料與水混合后不易沉淀,減緩沉入坯體表面,為料水流動提供方便,存放時間太久的茶葉水易起酵涎,不好用。
3.分水筆(因其形又稱雞頭筆)的選用
分水筆的好壞直接影響分水效果。筆因腹部很大,可會較多料水,由于制筆用膠水定型,故此買來的新筆先用水泡開后,去掉不緊的筆毛,甩干,再蘸上白釉,將筆頭恢復雞頭型晾上一兩天后,筆會更好用。雞頭筆的筆桿和筆頭加固很重要,一般用棉線扎緊,以不影響手執筆為原則。
4.青花分水對胎體的要求
分水時在泥胎上進行,胎體的致密度對分水有很大影響,如有氣孔。分水時會起氣泡,破壞畫面效果。康熙青花瓷胎有“糯米汁”之稱,坯體精細,利于分水。
5.青花發色與釉的關系
傳統青花對釉的要求很高,以“二灰”、“釉果”配比的釉,釉質細膩、瑩潤,對青花燒成發色有極大影響。現在青白釉多是以長石釉為主,不宜發色,在畫前要求對料色與釉試燒,才能使之發色完美。
二、分水的方法
青花瓷從元代到清代,繪制從單一青花到色釉相間、雕刻相間、青花斗彩等多元化裝飾,青花分水也達到了頂峰,分水技法歸納有六種:1.沓水法;2.暈染法;3.平色法;4.波浪法;5.積色法;6.潑墨法。分水的方法多種多樣,但總體是根據畫面效果安排,多為在單一料水中將分水筆充分攪勻料水,以料水不會滴下為準,筆頭保持雞頭形狀,筆尖與坯胎成微側鋒,筆尖水涌出至坯胎紋飾,不讓筆尖觸到坯體畫面,筆尖引導料水在裝飾畫面流動,如料水涌得過快,則側鋒以筆尖收水。分水時須全神貫注,并掌握筆上料水與畫面面積,有時還要快速補充料水,做到一氣呵成。筆尖千萬不要觸到畫面,否則會有筆跡、擦痕,會破壞畫面效果。分水以落筆與起筆無痕為最高境界。
1.沓水法。在明代民間青花中發展而來。當時陶瓷需求量大,因此圖案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