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樹陶瓷研究論:鈞窯的特點及生產歷史
2016/9/14 13:36:03
中國古代陶瓷的生產有長達萬年連續不斷的生產歷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它的發展過程蘊藏著十分豐富的科學技術和藝術內涵,成為中國古代珍貴的文化遺產。從距今一萬多年前發明了陶器,到商周時期出現的原始青瓷,東漢晚期燒制出成熟的瓷器,經過秦漢兩晉南北朝的持續發展,隋唐時期,制瓷業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成為改變人民生活的一類重要器物。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陶瓷器生產的黃金時期,表現在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的強烈影響下,各種制瓷傳統蓬勃興起,并獲得了充分的發展,形成了瓷器生產百花齊放的局面。正是在這一時期,河南中西部地區一度成為全國制瓷業的中心,并涌現出一大批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瓷器品類和窯場。其中以釉色淡雅凝厚、色彩斑斕艷麗聞名于世的鈞瓷就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代表之一。
北京海淀區金初墓出土鈞窯玉壺春瓶
鈞窯瓷器是中國古代陶瓷中的奇珍瑰寶。它以色彩斑斕、古樸典雅、風格獨特而聞名遐邇。其厚釉、分相釉等生產工藝對南北方的許多窯場產生過很大的影響,多數鈞釉瓷器施有凝厚而雅致的天青色乳濁狀釉(圖一)[1],明清時期則成為文人雅士們追逐、收藏的藝術品。人們以往在論及鈞窯時,必稱其為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都認為其是宋代用于貢御的“官窯”瓷器[2],近代研究者則將其列為宋代的六大瓷系之一,被賦予了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3]。近年來開始對宋元時期的制瓷手工業進行區域性和階段性的綜合研究,鈞窯瓷器又以其廣泛的生產地域和巨大的產量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4]。從藝術上講,鈞窯以雅致的乳濁狀天青色釉和多彩的窯變而倍受人們的喜愛。特別是有效控制的銅紅釉和銅紅彩的應用,更是鈞窯對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一大貢獻。在鈞窯生產的早期階段,紅彩的施加沒有一定之規,因而在釉面形成大片不規則的彩斑,十分美觀,人們用“峪谷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來描述鈞瓷流云般優美的釉色和艷麗如彩霞的紅彩(圖二)[5]。同時鈞釉的釉色并不完全可控,成品的釉色有天青、月白(圖三)、青黃、褐綠、紫藍(圖四)等多種顏色,同樣配方的釉在燒成過程中由于不同的火候、燒成曲線和窯位,形成了千差萬別的釉色,加上紅彩的不規則呈現,被稱為“窯變”,賦予了鈞窯神秘而多變的特征,鈞窯的產地流行著“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來形容鈞窯瓷器的豐富多彩的釉色。
英國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藏鈞釉紅彩玉壺春瓶
海外私人收藏鈞窯月白釉花口長頸瓶
鈞窯在宋元時期曾經在北方地區廣泛生產,窯場的數量達到數百個。但其核心生產區域是在古代鈞州(今河南省禹州市)范圍內,禹州市是河南省古瓷窯址最多的縣,對禹州境內古窯址的全面調查、從1964年開始,截止到1984年底,禹縣境內共發現窯址150多處[6]。也是全國古窯址最多的縣之一,鈞窯瓷器最早的生產地點、生產御用鈞瓷的鈞官窯遺址都位于禹州境內,使禹州成為鈞窯當之無愧的中心產區。這些窯場的產品以供應周圍地區的民間日用器物為主,在其生產的高峰階段以“貢御”著稱。禹州境內的窯址具有產地分散,規模不大的特點。主要在丘陵與小河流之間連續分布,如在神垕鎮大劉山下,白峪河邊每隔2-3里就有一個窯址,但窯址的規模都不大,生產的時間也不長。具有比較典型的家庭作坊式的生產特點。
由于鈞窯獨具特色的產品,廣泛的生產地點和宏大的生產規模,特別是由于20世紀以來人們將鈞窯列為宋代的五大名窯,并認為是御用瓷器,因而被學界持續關注。從陶瓷考古產生以來,對鈞窯的考古工作相沿不斷。在早年的調查工作之外,考古發掘工作從1974年就開始了,其年河南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禹州城內鈞臺窯址進行了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