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汝州“文廟類型”青瓷的一些認識
2017/2/28 16:08:10
汝州地區出土“文廟類型”之高玻化青釉產品釉面特寫
近年來,在汝州市老城區的文廟附近區域,出土了大量高質量青瓷標本,因其不同于清涼寺汝窯和張公巷汝窯之“典型器”,故被歸為“文廟類型”青瓷,逐漸為世所知。但所謂的“文廟類型”到底是什么?難道說汝州城內果真還有一個文廟窯口存在?目前還有待深入研究。
隨著汝州老城區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更多出土的高質量青瓷標本被歸納到“文廟類型”中,使得原本就含糊不清的“文廟類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故本文簡單闡述對“文廟類型”青釉產品的一些認識,其它品種因受各方面原因限制,暫不納入本文討論。
什么是“文廟類型”青瓷?
汝州文廟,原稱孔廟,是汝州城內現存為數不多的古建,也是明清時期,汝州城內的高等學府。近年來因城市建設,該區域及周邊出土了大量的陶瓷標本,種類繁多,有清涼寺汝窯、張公巷汝窯、鈞窯、磁州窯、臨汝窯、東溝窯類型等。而在這其中,出現了一種既不同于寶豐清涼寺汝窯典型產品,又區別于汝州張公巷汝窯的高質量“類汝”青釉標本。因首見出土地點位于文廟附近,故被稱為汝州“文廟類型”青瓷。
朱文立大師歸納出的“文廟類型”不同品種標本
此概念由朱文立在2002年的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上提出,并發表《汝州城內文廟、張公巷窯址探討》一文,收錄在會議刊物《02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論文集》中,其后在2005年的會議上發表了《再論張公巷、文廟窯址》,文中披露了朱文立所歸納出的“文廟類型”青瓷的照片。此后又經過不斷的發現與探索,這一類型中所包括的器物,不斷的擴充成為我們今天所看見的“文廟類型”。
汝州“文廟類型”青釉產品的特征:
新近汝州地區采集的“文廟類型”部分不同品種標本
通過近幾年對汝州老城區出土的“文廟類型”青瓷標本的收集和對汝州當地藏家收藏的“文廟類型”青瓷標本的觀察學習,發現這類標本有以下幾種特征:
①.器形,這類標本主要以盤、碗、洗子為主。數量較多,且器形較大。
②.釉色以青釉為主,青中閃綠,釉質細膩勻凈。類似汝窯,也有天青(藍)、青綠、卵青和月白。釉面光亮,玻璃質感強,釉的流動性較大。玉質感不及清涼寺汝窯。胎色多以淺灰為主,少數香灰胎,胎質細膩堅實,瓷化程度高。
③.器物多采用支燒或墊燒,支燒產品支釘痕與清涼寺汝窯相類,圈足外撇幅度較小,個別圈足呈滾圓狀,且足墻及圈足上偶有漏釉現象。墊燒產品多以直圈足為主,修足干凈利落,極為講究。
汝州地區采集“文廟類型”青釉標本組圖
從汝州老城區出土的這些“文廟類型”青瓷標本可以看出,這批產品燒造質量較高,工藝水平一流,與一般的青瓷在器形設計、制作工藝和成品質量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與張公巷汝窯的比較
近年發現的典型張公巷汝窯主要有以下幾種特征:
①.器形有碗、花口折腹圈足盤、花口板沿平底盤、橢圓裹足洗、橢圓平底洗、圓形平底洗、板沿平底洗、四方平底洗、盤口細頸瓶、鵝頸鼓腹瓶、盞、盞托、堆塑熏爐、套盒、器蓋等。
②.產品主要以薄胎薄釉為主,釉色淺淡,可分為卵青、淡青、灰青、青綠等,釉面玻璃質感強。胎骨以粉白、灰白為主,潔白和淺灰的不多,胎質細膩堅實,斷面光潔。
③.器物多采用墊燒,也有少量支燒。器底支釘分三、四和五枚,支釘痕呈規整的小米粒狀。帶圈足的器物以直圈足為主,外裹足的較少,個別似圈足外撇又不太明顯。而碗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