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明:論唐宋時期越窯制瓷技術
2017/6/25 11:03:14
越窯東漢創燒,三國西晉迎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東晉南朝相對沉寂;到隋至唐代早期,產品種類大大減少,器型較為單一,裝飾簡單;唐中期以后越窯迎來第二個大發展時期,大量新器型出現,造型豐富多樣,在胎釉質量上也有了質的飛躍,并出現了稱之為“秘色瓷”的越窯頂級產品,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北宋早期;北宋中期以后,器物種類變化不是很大,器型相對簡單,胎釉質量明顯降低,且開始走向衰落;到了北宋晚期不僅質量差,器類單一,生產規模也很小;南宋時期,宋室南渡及上林湖地區制樣須索生產宮廷用瓷是越窯最后的“回光返照”,此時期產品面貌與之前迥異,且除粗瓷外,亦生產相當比例的精細瓷。此類精細瓷一般施乳濁釉,器型除一般的日用器外,還包括鐘、觚、尊、鼎等陳設瓷器,與南宋宮廷密切相關。
一、隋-唐代早中期的越窯
隋至唐代早期的越窯是前后兩大發展高峰之間的低谷期,從生產規模上看,窯址數量遠少于前后兩個時期。以唐宋時期越窯的生產中心上林湖為例,在120多處窯址中,隋-唐早中期的窯址僅發現數處;上虞地區唐宋時期的窯址共發現30多處,這一時期的窯址也僅發現2處。
窯址產品種類相當單一,以碗占絕大多數,其次是缽、盤口壺、雞首壺、罐等。
碗主要包括直口與敞口兩種,也有侈口碗、淺弧腹碗、折腹碗等。直口碗上腹較直,下腹弧收成小平底;敞口碗則敞口,斜直腹略弧,平底或假圈足;侈口碗侈口,深弧腹較高,小平底,假圈足;折腹碗則為侈口,上腹部外折,下腹部急收成小平底,腹極淺;淺弧腹碗則腹極淺,上腹較直,下腹急收成小平底。
缽
缽則器型較大,直品微斂,深弧腹,小平底。
盤口壺
盤口壺早期盤口較淺,長頸,溜肩,深弧腹瘦長,平底,肩部多帶雙系;晚期盤口略深而較小,口沿較直,腹略矮胖。
雞首壺
雞首壺作盤口狀,長頸,隆肩,深弧斜收,平底外凸,肩部用泥捏的簡單尖嘴狀小雞首,與之相對一側有細圓的柄,自肩部上弧至口沿,兩側帶系。
四系瓶
瓶則雙系或四系,侈口厚唇外凸,長頸,隆肩,深弧腹斜收,平底。
執壺大喇叭形敞口,長頸,隆肩,腹較鼓,近假圈足內凹,造型較胖,肩部有斜上短流,與之相對一側有寬扁的把,兩側有圓泥條的系。
罐則多短頸直口或略外敞,溜肩,深弧腹斜收,平底,肩部多帶系,器型較胖。
多足硯直口,平底,外圈密布外撇的蹄足。
這一時期器型總體來看較為瘦高、蒼頸有力,器物的折角棱角分明,后段可能出現部分略顯矮胖的器型,但與唐代中晚期的同類器物相比,仍是瘦高有余而肥胖不足。一般平底略內凹或假圈足略內凹,底多較小。少量的器物作圈足狀,圈足粗狀厚重,足端方平。部分假圈足器中心刻劃一個小圓形,近似于玉壁底,應是玉璧底的前身。
裝飾極為簡單,基本素面,少量器物見褐彩裝飾。褐彩裝飾一般呈直條紋狀,多條飾于器物外腹,簡潔明了。雞首壺上的雞首一般極小,呈小嘴狀縮于器物的肩部,完全不具有實用功能而純屬裝飾。
胎多為深灰、土黃色,胎質較細,夾雜較多斑點,胎質淘洗不純凈。釉作青黃、青灰色,施釉不均,多流釉現象。多施半釉,不僅外腹施半釉,多數大口類的碗、缽等器物內腹亦施半釉,釉層極薄。少量的缽類器物外腹施半釉,內腹滿釉。以青釉為絕大多數,也有少量的醬色釉或醬黑色釉。
輪制拉坯制作成型,內外腹、底均較為光潔,雞首、系、柄等附件則多為拼接而成。
窯具較為簡單,僅有少量的支燒具與間隔具。支燒具多作直筒形,托面作平頂狀,腹壁較直,胎壁極厚,胎質粗,內腹多有輪旋痕,近上部有圓形小鏤孔。有一種圓盤形窯具,扁平,中心略下弧,外側略上翹,平底,上側有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