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大樹陶瓷研究論: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
2019/12/29 11:36:36
化妝土是用經過特別加工的、較細的瓷土或專門選用的高鋁低鐵原料調成的一種泥漿。窯工將化妝土加施在胎體質地較粗糙或胎色較深的瓷器的胎釉之間,以改善瓷器的質量,并起到美化瓷器或改變瓷器呈色的作用。在化妝土高度發達的階段,窯工也曾使用高鐵原料施于器物露胎部,起到美化器物表面,改善器物質量的作用?;瘖y土主要起到以下三種作用,第一,改善胎體表面的光潔度,主要應用于胎質較粗,吸水率較高的瓷器上,克服由于胎質粗糙而造成的釉面不勻,這在早期的青瓷上應用較多。第二,改變瓷器的呈色,主要用于胎色較深的瓷器上,施了化妝土以后,透過玻璃質釉,使器物表面呈現出化妝土的顏色(一般是白色),由此而成為生產白瓷和釉色淺淡的青瓷的一種重要方法。第三,應用于乳濁釉、結晶釉和黑釉器物上,主要施用于器物底部未施釉的部分,以改善露胎部較粗糙、不夠光潔的現象,這種化妝土也常常被稱為護胎釉。
通過施用化妝土來改善瓷器的質量,是簡單易行且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各窯使用化妝土的時間大體都在瓷器創燒不久,并在中國制瓷業的發展史中長時間、大范圍的使用?;瘖y土是中國制瓷業中最流行、最重要的一種工藝技術,對制瓷業的發展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瘖y土的使用與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為改善釉面而使用—化妝土的肇始階段
在瓷器上使用化妝土以改善質量,此法首先在中國南方地區出現。以往認為,在西晉時期(266~317年)浙江婺州窯首先使用了化妝土,是婺州窯窯工在制瓷工藝上的一項創新。但新的研究表明,江西豐城的洪州窯在更早的三國吳時期就開始使用化妝土。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中出土了一件青褐釉麻布紋四系盤口瓶,此瓶施釉不到底,從未施釉的部分可見通體施了一層與胎色完全不同的棕褐色的“陶衣”,(圖一,1)這應該就是瓷器上使用化妝土的雛形。盡管現在還沒有關于這件四系瓶上使用的化妝土的檢測和分析資料,但直觀可見為一種不同于胎料的特殊原料。據研究,婺州窯青瓷上使用的化妝土是經過淘洗的制坯原料——瓷土,質地細膩,呈乳白色。在衢州市街路村西晉元康八年(298年)墓出土了一件瓷碗,其胎面上施有化妝土。其時代晚于南昌出土的四系瓶,化妝土的原料已發生變化。不過,目前在窯址上還未發現出土于西晉地層的施化妝土的青瓷。武義履坦村、王宅村出土的東晉瓷碗、盞、壺(圖一,2)等器物,在胎表面均施一層乳白色化妝土,表明東晉時期婺州窯使用化妝土已經成熟并得到普及。東晉時期(317~420年)浙江上虞、德清等窯也開始使用化妝土。德清窯在東晉時的產品主要有青瓷和黑釉瓷器,化妝土在青瓷上廣泛使用,呈乳白色,目的是為了改善較粗的器物胎體表面,使燒成的瓷器釉面光潔勻凈。(圖一,3)可以看到,在兩晉時期化妝土的使用還處于開創和走向成熟的時期。
圖一 1.東吳高榮墓出土青釉盤口壺 2.東晉婺州窯盤口壺 3.東晉德清窯青瓷碗
南朝時期(420~581年),化妝土的使用開始在南方地區普及開來。南朝時期浙東地區越窯的生產處于低谷時期,而江西豐城窯(洪州窯)和湖南湘陰窯(岳州窯)先后成為青瓷生產水平最高的窯場。在這兩個窯場,化妝土的使用多與追求淺淡釉色的精品瓷器相關。江西豐城窯在南朝時期比較普遍地使用了化妝土的技術,如1972年江西吉安縣永和鎮出土的一件南朝-隋代的青釉環足硯,從硯面和底部可見施有一薄層灰黃色化妝土,(圖二,1)在南昌基本建設工地上曾出土一件南朝-隋代印花平底碗,底部的灰白色化妝土亦清晰可見。(圖二,2)隋代出現了施用明顯呈灰白色化妝土的青瓷,器物的呈色明顯偏向淡青色,如2011年江西省吉水方后山隋開皇十年(600年)墓出土的一件青釉戳印枝葉紋缽,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