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立|柴瓷研究
2021/4/18 16:16:52
[摘要]
本文揭示了筆者2012年在古汝州城內(nèi)將臺附近發(fā)現(xiàn)了柴窯(疑似)遺址后,2018年汝州城內(nèi)望嵩路提升改造挖路基時,大量的柴窯物證再現(xiàn)于世,顯然這是柴窯的二次堆積,窯址距此處很近,進一步證明了窯址就在將臺附近。
柴世宗即位才5年零6個月,不可能下一道“雨過天晴云破處,者(這)般顏色作將來”就能生產(chǎn)出絕世精美的柴瓷來,柴窯一定有形成階段。筆者經(jīng)過幾年的尋找,終于在魯山段店窯找到了實物標本。
筆者經(jīng)過多年來的研究,終于破解了汝窯和柴窯天青色的神秘面紗,即天青色都是二次窯變形成的,并揭示了二次窯變的好壞決定了柴瓷顏色以及古代窯爐條件的限制,才形成了它的正色是天青,而豆青、粉青是窯位不同,冷卻速度快慢而形成的,出現(xiàn)的各種青色實是同一種釉色。核心是釉料的配方。
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柴窯從管理、釉料配制、制作工藝都是非常嚴格的,而宋代的汝窯為魁也達不到柴窯的高度。出土實物證明了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是非常準確的,一點也不夸張。
實物證明將臺窯址就是柴窯遺址,柴窯窯址不可能有第二處。
柴瓷自失傳以后一直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大懸案,眾多歷史資料僅記載柴窯出北地,在什么地方?jīng)]人知道。僅見清代朱琰著的《陶說》中記載:“按后周都汴,唐屬河南道,考唐書地理志,河南道貢瓷石之器,是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當即在其都內(nèi)......”。十分肯定了柴、汝、北宋官窯三大名窯都在汝州。自上世紀89年開始,筆者為破解汝窯之謎,歷經(jīng)二十余年尋找,終于在古汝州城內(nèi)把三大名窯一一找到。筆者根據(jù)發(fā)現(xiàn)地點分別把它命名為“文廟汝官窯遺址”、“張公巷北宋官窯遺址”、“將臺柴窯(疑似)遺址”,2015年中國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上,筆者發(fā)表了“汝州市內(nèi)將臺柴窯(疑似)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柴窯形成階段的尋找
任何名窯的誕生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它都有形成階段,將臺窯的形成階段在哪里?我們知道柴世宗即位才5年多,他不可能下一道圣旨就能燒出:“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那么精美的瓷器,柴世宗即位前是經(jīng)商為郭家籌備戰(zhàn)爭經(jīng)費,來往于京江、宛洛古道做瓷器茶葉生意,而段店窯正處于宛洛古道,唐代段店窯的花瓷已有盛名,另一方面,柴世宗是一個比較英明的皇帝,在他即位前如果沒見到過天青色瓷器,他不會在即位后隨便下一道“雨過天晴云破處,者(這)般顏色作將來”的圣旨。將臺柴窯發(fā)現(xiàn)后,因汝州地區(qū)眾多古瓷窯基本上都是宋以后,只有魯山段店窯和郟縣黃道窯從唐代都已生產(chǎn)瓷器,所以筆者判斷很可能段店窯在唐代或五代時期可能生產(chǎn)有天青色瓷器,通過對段店窯的多次考察,發(fā)現(xiàn)在段店窯一處很小范圍內(nèi)出土有非常精美的天青色瓷器的碎片(瓷片圖片1)這些瓷片天青色非常純正,和清涼寺天青色汝瓷片相比遠不是一個檔次,段店窯天青瓷片的釉層薄如紙(圖片2)顯然它和清涼寺汝瓷更不在同一個時期。
(圖片1)
(圖片2)
由于天青色呈色非常奧妙,筆者在研制成功汝官瓷天青釉色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天青色有兩絕:(1)就是知道其化學組成,用各種原料調(diào)配,和它的化學組成接近就可以了,這適合于各種青瓷,但不適合于天青色,所以天青釉的配方是一絕。(2)天青釉是二次窯變,這二次窯變史書上沒有記載,現(xiàn)在也沒人知道,其他青瓷在燒成時已完成化學變化,是什么青色已不再變化,而天青色在成瓷時也是綠色,而停火后冷卻過程還在窯中進行物理變化,隨著窯溫下降逐漸由綠色變成天青色。這種變化的前提是配方,所以柴瓷和汝瓷天青色很難仿制,非常神秘,不是哪個古窯都能生產(chǎn)的。所以,有可能柴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wǎng).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wǎng)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