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馬清林教授在期刊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上發表題為“Integrated analysis of a black-glazed porcelain bowl in Tushan Kiln dated back to Song Dynasty, China”的論文,該研究成果填補了涂山窯黑釉瓷腐蝕產物組成及其形成機理研究的空白,對其他類似黑釉瓷瓷器的腐蝕機理研究提供參考,為黑釉瓷和其他瓷器文物的科學性保護提供依據。 重慶涂山窯瓷器是宋代中國西南部較有代表性的建窯系民間瓷器,多為黑釉瓷,除具有一般黑釉瓷器的特征性釉面裝飾如“兔毫紋”、“油滴釉”外,還創燒稀有珍貴的虹彩紋及曜變紋等釉面裝飾工藝。涂山窯遺址瓷器碎片埋于地下一千余年,部分瓷片釉面發生腐蝕,開展相關研究,有助于了解黑釉瓷器與所處環境的相互作用,為保護工作提供有益信息。本文采用光學顯微鏡、掃描電鏡-能譜儀、激光拉曼光譜儀和紅外光譜儀等分析了重慶涂山窯遺址出土的部分瓷碗腐蝕碎片。瓷碗外表面保存較好,內表面覆蓋有單層白色腐蝕層,腐蝕層內包含多種雜質(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