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岳明:秘色探秘
2025/3/21 17:33:04
后司岙窯址遠眺
從1990開始,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合作,先后對上林湖越窯窯址群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并先后對古銀錠湖低嶺頭窯址、上林湖荷花芯窯址、古銀錠湖寺龍口窯址、白洋湖石馬弄窯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工作。2014—2015年,我們又對荷花芯窯址進行了補充發(fā)掘,2015年10月至今發(fā)掘了上林湖后司岙窯址。本文擬在這些考古調查與發(fā)掘獲得的新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文獻資料和自身的一些思考,對秘色瓷涉及的一些問題進行討論。
一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器1987年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的考古發(fā)現第一次以實物資料向世人揭開了秘色瓷的神秘面紗。地宮中出土的一件唐咸通十五年(874)衣物帳上明確寫道“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碟子共六枚”,地宮中正好發(fā)現7件青釉瓷碗并6件青釉瓷盤、碟,與衣物帳上的記載完全吻合。而且這十三件秘色瓷器裝在一個漆木盒里(圖一)。此外,還有一件青釉瓷八棱凈瓶,在衣物帳的沒有記載,其釉色及制法與其他十三件秘色瓷器風格一致,表明其應屬于秘色瓷。
圖一 法門寺地宮出土秘色瓷情形
秘色瓷出土于唐長安的法門寺,距離越窯所在地有三千里之遙。陜西當地就有鼎州窯,鼎州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中確有記載,且列為第二,說明其青瓷生產水平是相當高的。那這些秘色瓷有可能是唐代鼎州窯生產的嗎?答案當然是“不”。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一定為越窯產品。理由如下:
首先,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秘色瓷出自內庫。內庫中所放皇室所屬作坊制品外,其余就是各地貢物?!缎绿茣?地理志》中明確記載唐代為宮廷進貢瓷器的窯場僅有兩個,其一為邢州鉅鹿郡邢窯,另一便為越州會稽郡越窯:“越州會稽郡,中都督府。土貢:寶花、花紋等羅,白編、交梭、十樣花紋等綾,輕容、生縠、花紗、吳絹,丹沙,石蜜,橘,葛粉,瓷器,紙,筆。”且是唯一進貢青瓷的窯場。這條文獻也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關于越瓷上貢中央王朝的記載。
1977年在上林湖吳家溪曾出土過一件青瓷墓志罐(圖二),其上有“光啟三年歲在丁未二月五日,殯于當保貢窯之北山”,說明上林湖地區(qū)存在貢窯。
圖二 “光啟三年”墓志罐
第二,文獻直接點明秘色瓷就是越窯生產的。元陶宗儀《輟耕錄》卷二九《窯器》條:“宋·葉寘《坦齋筆衡》云:……今土中得者其質渾厚,不務色澤。末俗尚靡,不貴金玉而貴銅磁,遂有秘色窯器。世言錢氏有國日,越州燒進,不得臣庶用,故云秘色。陸龜蒙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遺杯。’乃知唐世已有,非始于錢氏。”這條文獻顯示,宋代葉寘就認為“秘色瓷器”是“越州燒進”;唐代詩人陸龜蒙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秘色越器》,更是直接把秘色瓷和越器聯在一起,這也是最早提出越窯和秘色瓷關系的一首詩。
法門寺地宮秘色瓷,是第一次非常明確的秘色瓷的考古發(fā)現,使僅見諸文獻見于文字的秘色瓷具象化了,等于給晚唐的秘色瓷器立了一個標樣。
二 秘色瓷的燒造地點明嘉靖《余姚縣志》早就指出:“秘色瓷,初出上林湖,唐宋時置官監(jiān)窯。”
從對整個上林湖以及周邊地區(qū)的越窯窯址進行的詳細調查和勘探情況來看,唐宋時期上林湖窯址群是越窯窯場的核心,是最中心的窯場,不僅窯址數量眾多,生產規(guī)模最大,而且產品質量最高。當然上林湖窯址群內部各窯址點的生產水平參差不齊,但從我們歷年調查掌握的情況看,后司岙窯址一帶產品質量最高,應屬于上林湖窯址群核心中的核心。在調查后司岙窯址時曾采集到八棱凈瓶,器形與法門寺地宮出土品形制一致,因此推測后司岙窯址很可能就是燒造秘色瓷的重要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