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名窯今天還“說不清” 怎樣研究古陶瓷?
2011/8/8 20:38:52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在英文中“瓷器(china)”與“中國(China)”同為一詞。瓷器是中國最著名的手工藝術品之一,它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高級的瓷器也是古代皇家的收藏品。作為古代中國的特產,瓷器通過各種貿易渠道傳到各個國家,精美的古代瓷器在國外也成了收藏品。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的商代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至宋代時,名瓷名窯已遍及大半個中國,這是瓷業最為繁榮的時期。當時的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后來并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五大名窯今天還“說不清”
宋代的五大名窯久負盛名,但其中有一些概念至今沒有定論。
一是五大名窯的排序并無定論。吉林大學文學院博物館系主任呂軍介紹,“五大名窯”的提法最早源于明朝,最終的排序是清末民初才定下來,它反映的是當時文人的一種喜好和認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沈岳明表示,最早對宋代五大名窯的提法是“柴汝官哥定”,后考證柴窯是五代時期的,于是有了“汝官哥定鈞”的說法。瓷片收藏家白明談道,五大名窯的排序各說不一,其中汝、官、哥三窯都是單色青釉,其成品率只有千分之一,傳世量少,更珍貴些。
二是官窯名詞涵義多樣。今天所說“官窯”,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貢器是由皇家遣官到產地監燒,“有命則貢,無命則止”,凡貢入皇家的瓷器,就稱官窯。官廠是由朝廷設立官員、專門興辦的窯廠,只為皇家燒造瓷器用品。通常所說的產自五大名窯的瓷器,均是指這五個窯口專為皇家燒制的產品,即貢器。從這個角度說,五大名窯均是官窯。而五大名窯中的“官”,則特指宋代的一個窯口。沈岳明介紹說,南宋官窯使用的是幾十米長的龍形窯,中間的窯位是最好的,用來燒制貢瓷,其他窯位可能也同時燒制民間用品。
三是官窯與哥窯“身世”未明。呂軍介紹,北宋時的官窯窯址迄今還未發現,可能迭壓在今日開封城下;南宋時的官窯窯址一處在杭州鳳凰山,一處在杭州烏龜山。哥窯的窯址在何處,至今并無公論。從傳世品來看,南宋時官窯瓷器與哥窯瓷器差別微小,故有“官哥不分”之說。而且哥窯雖是宋代名窯,但宋代文獻中并無“哥窯”一詞,哥窯最早見于明人記述。有學者懷疑,所謂五大名窯說很可能是明代古董界的臆造。
迷霧重重說哥窯
哥窯,是中國陶瓷史上一個神秘而有趣的話題,關于其窯址歷來存在著很多爭論,且后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雖然數十年來與哥窯相關的考古實物資料不斷增多,但由這些實物資料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至今依然迷霧重重。
呂軍介紹,哥窯的窯址有三說:一是浙江龍泉,曾在龍泉出土一批黑胎青瓷,與文獻記載的哥窯特征相符;二是杭州,明代的高溓在《遵生八箋》中認為在此;三是景德鎮,傳世哥窯的成分與同時期景德鎮瓷器的成分相同。考古發掘南宋俢內司官窯時,在元代地層出土一些瓷器殘片,它們的特征與哥窯瓷器接近,因而有觀點認為,傳世哥窯有可能是后代仿制哥窯的產品。
沈岳明認為,南宋俢內司官窯元代地層的發現,就是元末新燒的哥窯。他介紹,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考古發掘龍泉溪口窯址時,發現那里的出土瓷器與文獻中哥窯瓷器的特征一致,因此認為此地即為哥窯窯口。但后來研究又發現,此處瓷器的特征與被稱為哥窯的傳世瓷器的特征又有區別。于是就將前者稱為龍泉哥窯,后者稱為傳世哥窯。
沈岳明認為哥窯就在龍泉,佐證有三:其一,目前發現的文獻中,只有個別記載未提到龍泉;其二,在各地群眾相傳的歷史中,只有龍泉這個地方無人不知哥窯。其他地方如果有過如此著名的窯口,為何沒廣泛流傳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