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元代鈞窯瓷器
2011/10/8 22:33:17
鈞瓷從唐代興起,經過了兩宋時的鼎盛,進入元代后各地繼續生產。由于宋時宮廷對于鈞窯瓷器質量和數量的嚴格控制,致使仿鈞之風遍及全國,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窯系,至元末才趨于衰落。鈞窯系的形成使得鈞釉瓷器的制作范圍在元代更加擴大,如河南的鶴壁集、安陽、淇縣、浚縣、修武、寶豐、魯山、禹州市、臨汝、內鄉、新安、林縣等,河北的磁縣、曲陽等,山西的渾源、懷仁、臨汾等,這時的瓷器制作已經不如宋代鈞窯瓷精細。
宋元·鈞窯玫瑰紫藍釉鼓釘水仙盆
元·鈞窯碗
元·鈞窯窯變天青大碗
元代鈞窯器多施以天藍、灰青、月白色釉,并涂抹含銅釉藥,經高溫還原后呈現紅、藍、紫色的斑塊。由于鈞窯釉質肥厚失透,刻、劃、印花不易顯露,所以除了飾以彩色斑塊外,也常采用堆貼花為飾。
元代鈞窯器的胎不如宋代細潤,特征是胎質較粗松,呈色白、灰白、黃、紅、黑。積釉肥厚,渾濁失透,多棕眼,釉泡,光澤較差。施釉不到底,圈足寬厚外撇,內外無釉,足內胎面常留有尖狀痕跡。
元鈞生產得最多的是碗、盤、碟、缽、盆、瓶、罐、香爐等,包括日常用餐、飲酒、飲茶、盛物、敬神、祭神、祭祖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的使用。這一時期器物中以瓶和爐的造型最具特色,如玉壺春瓶、葫蘆式瓶、帶蓋式梅瓶及元代特有的連座大瓶等。從整體上看,元代鈞瓷造型突出的特點是,無論生活用具還是祭器都
做得敦厚拙實,線條剛勁有力,構圖比較簡單。
羅漢碗 元代鈞瓷中流行一種造型特別的碗,直口直壁,唇沿較薄,平底,圈足,這類碗規格不大,除口沿較薄之外,器壁和底均比較厚。直口深腹碗,比羅漢碗深,腹體成垂直形,平底,圈足。還有一些碗的形體比較小,口沿做成花口、菊瓣口形,腹壁略微外鼓,底很小,圈足,足心有一乳狀突起。
盤 元鈞的盤形狀和大小規格很多,大型號的口略外侈,盤是直線形由上往下收束,平底,圈足,如菊瓣形折沿大盤。還有一些規格在10厘米左右,或幾厘米的坦腹平底小盤小碟,制作簡單但很實用。這些小盤小碟規格雖然小,但都是圈足,足心都有乳狀突起。盞托,元代鈞瓷中有一種盞托,盤體不太寬,緩慢向上彎曲,弧度很大,中央高起的托,呈弧形向上,比以往各個時代的盞托都高,盤下的圈足呈喇叭形向外撇出,比較突出之點是從口沿到底足是相通的。形體比較大,粗壯拙實。
罐 規格大小不同,造型上的共同特點是直口,口徑比較寬,比較矮,肩和上腹圓鼓,中下腹收得比較急,底部比較小,圈足比較厚,切削不太整齊。一些較大的罐有一個相當大的荷葉形蓋。
瓶 元代鈞瓷主要是成型容易的圓器,即碗、盤、盞類器物,瓶罐類琢器相對少得多。瓶類器物有玉壺春瓶、梅瓶和連座瓶等。玉壺春瓶侈口翻沿,唇沿較薄,細頸斜肩,下腹圓鼓,比較夸張,平底,圈足。梅瓶,盛酒之物,小口細頸,肩和上腹豐滿圓鼓,下腹修長,平底,淺圈足。梅瓶一般都有蓋,蓋呈鐘形,上安寶頂。葫蘆形瓶,分段制作,上端是一小形圓罐,下端也是一較大的罐,黏接成型。
香爐 元鈞瓷香爐有各種形式,基本是仿古代鬲形或鼎形。
元鈞瓷的胎體粗厚,堅硬結實,與宋代為宮廷生產的用品灰青胎鈞瓷完全不同,胎色發黃發白,顆粒粗,小孔及裂隙易覺察。
元鈞由于燒造地域寬廣,不同窯口生產的鈞瓷,胎體質地也不相同,元鈞有一類作品成型修坯比較粗糙,質地像陳年的老瓦,人們稱為瓦胎,其實這種貌似瓦胎的鈞瓷也很堅硬,并不像普通房頂上用燒陶器的普通泥土燒成,也是瓷土的一種,只不過挖泥和燒成達不到一般鈞瓷的水平。由于產地不同,原料成分有差異,燒成工藝和溫度、氣氛控制的不同,燒成的鈞瓷露胎部分顯色有很大差別,所以鑒定元鈞的真偽時沒有宋鈞那樣單純。有的為黃白色,有的為灰白色,有的為褐灰色,有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