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瓷器的秘色究竟是什么顏色
2011/11/15 22:01:48
瓷之色
編者按
著名學者、觀復博物館館長馬未都先生日前出版了《瓷之色》一書,該書從陶瓷的色彩角度來研究各種陶瓷的成因、社會文化、時代審美及其對于中國文化審美走向的影響等問題。
馬先生說:“瓷器顏色繽紛,成長分先后,有的貫穿始終,有的曇花一現;過去我常常為其苦惱,弄不明白,遂惦記在心,終于有一天柳暗花明。我開始知道文化不可單一形式,陶瓷同樣也是。”
演講人:馬未都
簡 介:著名學者,現任觀復博物館(微博)館長。著有《馬未都說收藏》、《瓷之色》、《醉文明》、《中國古代門窗》等作品。
用釉色去思考陶瓷
我寫了一本書叫《瓷之色》,由紫禁城出版社為我編輯成書。這個書名我自己覺得很有意思,它換一個角度思考中國陶瓷的成因。
中國陶瓷史是非常嚴謹的科學。我二十幾歲的時候酷愛陶瓷,很認真地讀了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陶瓷史》,我認為學陶瓷的人都應該熟讀這本書,學美術的更應認真了解一下。了解中國的陶瓷,就了解了中國的工藝史,實際上也就能了解了中國的歷史。
中國陶瓷器皿的發展,幾乎是一個容器革命的歷史。人類文明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容器的革命。最原始的人類,自己的兩只手,就是最簡單的容器,捧起水就可以喝。容器的革命不停地前進,我們可以把今天的容器想象得寬泛一點:硬盤、U盤是容器,可以容納巨大的知識;汽車是一個移動的容器,能夠讓人迅速地發生位移;家里的澡盆也是一個容器……從這個廣泛的意義來講,陶瓷就是中國文明史發展和進化中,最有意思的一種容器,其中包含著巨大的社會內容和歷史的文化背景。
中國人發明陶瓷一定有一個久遠的目標。陶瓷的第一個終極目標,就是希望燒得更白一些。陶瓷的兩大裝飾手段是釉色和紋飾,釉色是抽象的,而紋飾比較具象。今天我們只講釉色。陶和瓷之間有很大的科技上的差異。今天說的瓷器在科學上是指有一定的透光率,很低的吸水率,在高溫下形成。一般情況下,陶瓷的瓷器上一定有釉,釉色就成為一件外衣。
用釉色這樣的一個角度去思考陶瓷,我想對理解陶瓷應有很大的幫助。在古人的想象中,理論上來講,白是起點,黑是終點。但是在燒制的追求上,白一開始就是追求的終點,人們追求盡可能地燒白,白瓷是中國人追求陶瓷的一個終極目標。在陶瓷初創的時期,燒一個白瓷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法兒將自然界的雜質去掉。一般來說,所有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屬的成色劑,金屬在高溫下呈現出五彩斑斕的顏色,我們知道那就是金屬成色劑的作用,包括彩色的玻璃也是這個原理。
追求白瓷的過程,實際上是在做一個減法。我們希望把白瓷燒白,就是把雜質去掉。自然界中鐵的含量超過2%的時候,瓷器就開始漸漸變成青色;一直上升到6%的時候,大約就變成了黑色;在2%到6%之間,就是顏色程度不同的青色。所以白瓷中鐵的含量一定要低于2%。如果我們把鐵的含量控制在2%以下,瓷器就會呈現出白色。大約是在北齊,北朝時期,我們已經可以燒造出相對意義上的白瓷了。這時的白瓷一般情況下,在釉厚的地方,白碗的中心部分,以及足的轉角部分都會呈現青色,表明還有一定含量的雜質。就是鐵質,存在釉色之中的痕跡。
古人燒造這種白瓷的動力源于我們對于純粹的追求。所有的追求一開始總是簡單而純粹的。在中國人能燒造出科學意義的白瓷之后的一千年里,歐洲人才能燒出真正意義的白瓷。歐洲,包括中東地區,很長時間之內都還只是釉陶,就是上釉的陶器。釉陶強度是很低的。
中國瓷器強度非常高,在生活中使用時可以感受到,但釉陶做不到這一點。我看到大量的中東十世紀到十四世紀之間的釉陶都是破損的,很少有完好的。但中國這一個時期的
下一頁
返回列表
返回首頁
©2025 瓷網.中國——陶瓷歷史文化資訊網站 電腦版
Powered by iwms